问学的读后感【经典3篇】
问学的读后感 篇一
《问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了人的本性、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读完《问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问学》首先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思考。荀子在书中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凶残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们得以改变和提升自己。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不禁陷入了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我开始思考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和个人意志的双重作用下塑造自己的,以及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教育来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思考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问学》还让我对于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荀子提出了“教化同源”、“教化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修养与治理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和社会。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我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领导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他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思考不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我未来从事管理和领导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问学》后,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荀子在书中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认为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繁荣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观点让我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荀子还提出了“立德、修身、正心、治国”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使我对于人生的追求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综上所述,荀子的《问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性、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也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相信,《问学》将继续对我的思考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学的读后感 篇二
《问学》是一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读后让我对于人性、修养和治理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不仅展示了荀子深邃的思想,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问学》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凶残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们得以改变和提升自己。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让我开始反思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通过与书中的对话和思考,我开始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和个人意志的双重作用下塑造自己的。这种思考让我对人性的理解更为深入,也使我明白了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品质。
其次,《问学》让我对于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荀子提出了“教化同源”、“教化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修养与治理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和社会。这一观点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我未来从事管理和领导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我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领导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他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思考不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问学》让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荀子强调了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繁荣的相互关联,提出了“立德、修身、正心、治国”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使我对于人生的追求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我相信我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问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性、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也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将继续努力修养自己,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问学的读后感 篇三
关于问学的读后感推荐
(一)
当我读到余秋雨先生《问学》一书谈论孔子的章节时,不禁为之一震,余先生用极其优美的散文笔调,把原本很艰涩的语句,论述得极其简约形象。洋洋洒洒即使用几百万字的篇幅,几十本的学术着作也难以论述清楚。但是,余秋雨先生用很凝练的语言这样潇洒地阐述道:
在找真实的孔子章节中,对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我们的记忆是穿过千年迷雾,去寻找真实的他。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在网上找寻了孔子一生的磨难坎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这段话是何等的精准和优美,说出来即是诗情,写下来不输美感。当代文化研究学者,我看已极少能有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才情和学识。有的学者的论述,会生硬得让人感觉是啃了花岗岩石头,而散文家们,即使有这种化理性为感性的文笔,也少却了学者的学养。余秋雨先生恰恰有着极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有寻常学者们所不及的文笔,阐述得如此飘逸。而海洋文明呢,余秋雨先生用了“彼岸”这个意象,很简单,很有想象空间。用任何繁杂的比喻,都没有这种简洁来得开门见山而让人过目难忘。当余秋雨先生论述到农耕文明时,这就更细腻和娓娓道来了,他认为,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乎精耕细作,在乎秋后收成,那就必须聚族而居,因此最容易形成中国自己的分配结构、伦理结构,这种结构经过时间固定、积淀,便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农耕特征,孔子的儒家文化也相应而生。
看了这本书,我才更深地了解对孔子的一生经历,让我感慨。《问学》这样一本书里,如此高
屋建瓴的学术判断和思考结晶,随处可见,虽然当我看到有几篇章节中还不够领悟透彻,但我从中也有些收获。这本书的形式,是采取“课堂互动”的对话,在书中都是一些北大高材生,然后和余秋雨有问有答,用关键词讲就是特“和谐”。而采取这种互动的“问学”方式,余秋雨也是瞄准了“百家讲坛”这块儿靶子做类比,认为“问学”显然比“百家讲坛”有趣。(二)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浮生若梦,斗转星移,时间在指尖不经意流走,更让人珍惜读书的`可贵。
《问学》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主线,从甲骨文的发现说开去,从先秦诸子讲到唐诗宋词,从书法、绘画讲到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古代政治体制讲到历史的演进,涉猎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本书夹叙夹议,通过余秋雨与北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对话,在这里进行了辨析与思考。生动的课堂气氛,令人心驰神往、如沐春风。这是一本面向当代大学生的读物,这更是为广大读者朋友准备的精品大餐。《问学》是一张带领读者穿越到过去领略中国文化的导游图,而带着我们进行文字之旅、游览各个时期历史景点的讲解员就是余秋雨和他的那些北大学生。读者观后身心愉悦,魂灵暂脱躯壳片刻,世俗之心也略得升华。
秋雨先生梳理了以《诗经》、庄子、司马迁、唐宋诗词、元代戏剧、明清小说、白话文运动为里程碑的中国文学史;又简述了以先秦诸子、儒道之争、佛教汇入、南宋重整中国哲学、明清心学、近代中西之辩的中国思想史。视角广漫而深刻,语言生动而平实,对文化史中重要人物的精彩评述使历史线条更加丰满,着实可作为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简明读本。
这本质地厚重,内容丰沛的《问学》,是一部课堂问答集。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余秋雨在自序中写道:“我以整整一年时间与北大的中文、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