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企业的性质》有感【优秀3篇】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 篇一
《企业的性质》是一本探讨企业本质的经济学著作,作者通过对企业发展和运作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企业性质的观点。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企业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企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在书中,作者首先明确了企业的基本定义,即企业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经营实体。这个定义让我意识到,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和进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另外,在书中,作者还指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让我明白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存在,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作者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同时,企业的经营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让我明白到,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通过阅读《企业的性质》,我对企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存在,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同时也需要灵活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只有做到这些,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 篇二
《企业的性质》这本书让我对企业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企业的定义、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书中明确了企业的定义。作者认为,企业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经营实体。这个定义让我明白,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其次,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者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让我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作者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同时,企业的经营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让我明白到,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通过阅读《企业的性质》,我对企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存在,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同时也需要灵活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只有做到这些,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 篇三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4篇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篇一
《企业的性质》文章开头就沿用前人罗宾逊夫人的思索方式,是否符合现实,是否易于处理。然后给出大致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模型--边际替代概念。这篇文章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即应该在文章开头就把最重要的观点或者思考方式告诉读者。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过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价格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黑箱”。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只注重了价格机制发挥的作用,而忽视了其赖以成立的基础,只考虑到了给定的内生变量所发挥的作用,而没有将其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去考察。科斯教授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为“黑板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要走到现实世界之中,我们要将生产、交换放置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之内,不仅考虑到价格和成本的变动对其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一些社会因素对于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重点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企业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企业的界限。
一、企业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对于市场替代的组织,由企业家来分配资源,在这种组织中运行的成本低于在市场中利用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出现了;
第二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他认为由于市场在很多方面的运行是时常变化的,变化就产生了不确定性,遵照不确定性本身会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利和损失,因而一种固定的契约,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契约的出现将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契约的运行载体则是由企业家治理着的企业;
第三是由于有管制力量的政府和其他一些机构对于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区别对待,会造成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组织更为有利,从而造成了企业的扩大。“当资源的导向依靠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二、交易费用
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科斯看来,这个成本有发现价格的成本和由“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即在价格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存在在交易成本。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需要在要素所以者之间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这些契约的签订,大大增加了源配置的成本(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着不可预期的变化以及交易中,双方为了寻求自己利益而出现的投机主义行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可能使成本增加)。科斯认为“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的“联合”与“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即资源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组织内进行最优配置而无需通过价格机制不断签订契约。同时,科斯认为企业有利于签订长期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企业家
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的事实: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因此得出了科斯的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企业的本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
三、企业的边界
既然企业支配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但是为什么不让一个大的企业决定所有的资源分配呢。在科斯看来,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是具有成本的,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组织时,企业就会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i。市场交易和企业生产之间存在着博弈,当从市场交易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组织企业生产所获得收益之时,企业家往往倾向于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当组织内部生产能为企业家带来更多回报之时,企业配置资源则更加的有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交易费用仍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企业规模扩大之时,额外的交易成本也会增大,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递减。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用于企业的管理和支付职工工资的耗费也将越多,而小企业与之相比则有着优势。
另外,一种或者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的变化也对企业规模的扩大产生影响。由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囊括了更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或者不同的行业部门,因此它对于供给价格的敏感也会更为的强烈,价格的升高也对给这类企业的组织和扩大带来成本。而经济学家们也提出了“管理收益递减”这一学说。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企业组织生产,企业间的缝隙依旧存在,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交易。一个企业可以选择同另一个企业进行生产交换来获得收益,也可以接管另一家企业掌握它的全部生产流程来减少交易的环节,无论采取那一种方式,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依旧需要被考虑。 科斯指出企业在如下情况之下将趋于扩大:
1. 当组织成本愈少,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的愈慢
2. 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愈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失误增加的愈少。
3. 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或者上升的愈小)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企业虽然是一个带有计划性的生产组织,但企业规模的变化却不完全是计划性的,成本、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乃至企业家的决策水平都能够成为影响的要素。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者,他一定要考虑到一种不确定性,具备一种预测未来的能力。企业家将风险纳入到企业这一生产组织中,对于风险的承担从风险厌恶者那里转移到企业之中,企业家对于生产活动中的风险负责,由此获得了收益或者遭受损失。在不确定性的作用之下,企业的规模会受到影响,企业家对于风险的判断能力有时可以改变着企业的规模。 总之,市场成本和组织成本的孰高孰低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是增大还是减小。
四、总结
科斯的这篇文章,更多的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认为企业是市场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替代品,因为企业的出现节约了交易成本。在文章的最后,科斯认为实业家同时具备经营和管理两种职能。
我觉得科斯的文章着重说明了企业的最大性质就是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能够很好的节约交易成本,且受制于契约赋予的权利。他认为企业的本质只是用一个大契约替代较短的较多的契约。这种观点局限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忽视了它的生产功能,管理功能。
有人认为科斯没有论证出哪些因素决定了企业进行内部交易和组织 。交易费用如何精确计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交易费用的构成便有着不同的观点,可变成本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了研究的困境。但是我认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的提出依旧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考量之中,
交易费用总得来说是经济运行所产生的费用,它是一个个性的概念,每一个历史时期乃至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地区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甚至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着不同的交易费用。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不在于如何使得交易费用得到量化,而是应该把它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一种制度时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考察的手段。不可否认的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使得交易更加的顺畅,也可以使得交易费用大大的减少,对交通设施、通信工具的改善会使得缔约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使得生产效率和积极性大大的提高。总之交易费用的这一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应该以此作为衡量的基准,从宏观的层面来改造社会,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交易费用便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的美好。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篇二
企业是什么?企业做什么?似乎是两个简单明了的问题。百度一下的答案是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然而在经济学中,企业的定义却常常与现实不相吻合。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则利用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来获得企业的定义。而这两个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分别从每一单位新增商品带来的效用和能带给消费者近似的满足度的几种商品间具有能够相互替代的角度进一步阐明。
首先,我们从经济体制入手,科斯认为经济体制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它主要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然后人们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与选择。
他做出了两个假设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一个假设是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和。作为一个组织,想要生产、流通以及服务,它必须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消费者群体多少,对手情况怎么样等等,而这一系列环节必不可少并且成本花费相对较多,就算如此,这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存在不利因素(或成本)的一部分。
这样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于是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 一个企业家可以将他的劳务出售给另一个企业家以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而他支付给雇员的钱则主要或完全是其利润的一部分。
随后,科斯提出资源的配置为什么没有直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其实与企业均衡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许是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不确定性的事实带来了有关社会组织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物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其基础是完全非个人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为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预测工作和与此同时的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控制的大部分会进一步集中在一 小部分生产者那里,由此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的企业家。
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预测未来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企业家的出现,而这个阶层正好弥补了价格机制无法直接完成的问题。
现在我们从企业的规模效与率来做进一步了解,科斯认为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让一个大企业去进行生产不是更好吗?
简单而言,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才能满足他的需求并且从中获益,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而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扩大可能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1、使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会上升;2、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3、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
另外,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和相对价格变化的可能性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似乎也会增加。
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既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扩大时效率将趋于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原因。
对组织而言,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往往难以把握。一个企业,有时候理论上似乎可以扩大规模涉足不同领域赢取市场,但在实际中却往往没去实现。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使组织望而却步,企业家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会选择守住一寸方土也不侵占看似肥沃的土壤。
而导致企业扩大一般有以下三种倾向。1、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2、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3、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
其实当我们考虑企业应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顺利地发挥作用。一般只有对引起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和市场成本的变化作了调查,才能说明企业规模为什么扩大或缩小。而企业家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一点交易。
科斯的理论比较深奥,对于我而言,看懂的部分仅仅只有这些。企业一般认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实质上的企业性质让人难以摸清。不知可否这样说,替代概念恰似说明了资源的配置来自价格机制的协调与企业家的出现;而边际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规模与效率。
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这是科斯的原话,而这两者刚好赋予了企业家历史的使命,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篇三
前言:在当今世界,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最具影响的经济学流派之一,而科斯的《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代表作,为了加深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认识,笔者仔细阅读了这篇论文。科斯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通过计划控制资源配置手段来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原因,企业的规模应该扩张到企业内部边际交易成本等于市场边际交易成本。读完论文,笔者不禁要问:科斯的企业理论正确吗?企业是一个微缩的计划市场吗?
一、 科斯的企业理论介绍
在回答前面的疑问之前,我们先得弄清科斯的企业理论是什么。读完《企业的性质》,笔者发现该书主要回答了如下两个问题。
(一)企业为何存在?
科斯认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伟大功绩在于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生产交易,调节资源的配置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科斯认为这种理论给了人们一个关于经济体制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内部价格机制根本不起作用。比如,在企业内一个工人从部门 Y 流向部门 X ,他这样做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科斯接着问道:既然人们通常认为协作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企业组织会存在?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包括所有发现相对价格需要的费用和市场上发生的为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确实,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当然,如果这种合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因此,科斯关于企业为什么会出现的理论可以总结为:利用市场机制协调分工是需要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允许企业家计划协调生产可以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企业的出现一是因为企业方式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方式的交易费用。
(二)企业的边界在哪?
以上科斯分析了企业出现的原因是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科斯接着问道:既然企业可以节约成本,那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不由一个大企
业去进行呢?这也就是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回答。科斯的回答是:“即使撇开收益递减问题,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似乎也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以及价格变化可能性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似乎也会增加。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的扩大时效率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的原因。”所以, 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企业的边界的位置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即通过企业再多组织一单位的交易与通过市场组织这一单位的成本相等的地方。二、 文献综述
科斯的企业理论伴随着《企业的性质》一书横空出世,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威廉姆森(1975,1980)的企业“资产专用性”理论是在坚持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性质做了进一步探索。
张五常在其1983年的论文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中指出,企业“这个契约”存在的唯一原因是节约交易成本,发生在要素市场上,是一种要素市场关系;而价格机制的“那一系列契约”则发生在产品市场上。因此,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契约替代产品市场上的契约,与市场并没有特别不同。
周其仁(1996)对科斯思想进行提炼,指出企业是用一个市场契约替代一系列市场契约。他通过分析科斯的论文,认为张五常和科斯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杨小凯和黄有光(1999)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个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一书中,通过消费者——生产者两分法、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一般均衡契约模型。他们的观点是,作为促进劳动分工形式的企业,尽管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当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时,企业就会出现。
三、 我的疑问与理解
科斯作为一经济学大家,思维必有其独特之处,且他的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与借鉴,本人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我还是想谈谈自己对其理论的疑问与理解。
1、企业的出现是仅仅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吗?
科斯的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的出现是为了避免或减少交易成本。其交易成本概念可以归纳为:交易成本是市场运作费用,包括搜索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签约成本、检查和执行签约的成本等等。
如果上述理解是正确的,我们从企业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看,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它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生产组织管理等成本)、运输成本等其他非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是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企业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和稳定地赚取收益,而企业的收益并不仅仅取决于交易成本。企业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生产能力、销售量、价格和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等),其中生产能力、销售量和价格与收益正相关,成本与收益负相关。企业的出现、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的变化无一不是为了尽可能多和稳定的收益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简言之,企业创办人创办企业和投资人投资于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的大小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唯赢利定夺:从个体到合伙、到股份制、一体化、跨国公司;从短期契约到长期契约、到开放性契约;从恪守信用到投机主义。赢利的基础是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成本的降低,但不是绝对取决于此,更不会在诸类成本中仅仅取决于交易成本。科斯将企业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企业形式和规模的决定因素归于企业实现目的的手段之一——— 降低交易成本,忽略了企业出现的其他原因和影响企业形式和规模的其他因素。
2、市场通过价格配置资源和企业内部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真的相互独立吗?或者说,企业内部所表现出来的“计划”配置资源真的不会受市场价格制约吗?
科斯对企业的定义基于他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分类。他把价格调节机制和企业家的调节功能看作是两个可以单独存在并在不同条件下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此把企业的本质定义为不同于市场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调节机制!。他接受了D.H. Robertson等人的思维方式,把企业看作是岛,在其中由企业家计划调节,而市场则是海,由价格机制调节
一方面,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可能脱离企业家调节机制。价格本身只是商品的标价,市场价格只能给出信号,并没有调节能力,必须有生产单位做出反应,才能完成价格机制的调节。因此市场价格机制
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生产单位的协调机构。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价格机制调节过程中企业家的反应就是企业家的调节功能——— 企业家依据掌握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信息,根据经验作出预期,安排资源的配置。当企业家在市场上决定购买一种资源用于本企业内生产时,往往是该资源不仅仅被决定配置到该企业,而且配置到该企业的哪个部门也已经被决定。如果因为后来发生了预期以外的变化,该资源在本企业内部门之间的配置需要变化,企业家也通常会遵循该资源的市场价格,将其配置到最能实现其价值的部门。因此,企业家的调节,不论是在市场上决定是否买卖,还是在企业内决定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配置,都离不开市场价格信号。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并不像科斯所说的那样被隔绝于企业之外。
所以,市场通过价格配置资源和企业内部通过计划配置资源并非相互独立。
3、从上问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实行计划经济。
那么,更深入的问题是:企业计划是否等同于计划经济?
科斯的企业存在和企业规模决定理论的一个基点是将企业和市场划分为相互对立的资源配置机制,而这种划分的基础则是将企业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科斯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济,其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在本质上与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所看到的相类似。”
那么,企业计划是否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与计划经济具有相同的
性质呢?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由生产要素所有人个人分散地决策,而计划经济则由中央计划者们集中决策。看起来,企业的集中计划决策和管理的确更像计划经济的方式。
但企业的计划协调不等于计划经济。企业计划与计划经济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计划是个人的事,个人自己决策,不像计划经济要求集中统一决策。一般说来,多人组织的计划和协调要求集中统一性,但并不是所有组织的计划协调都是计划经济。例如,政府机构有政府计划,政党组织有政党计划,学校教学有教学计划,科研项目有研究步骤进展计划,等等,为制定和实现这些计划,这些组织也都需要计划协调中心。但这些计划和协调都不具有计划经济的性质,企业也不是一个微缩的计划市场。
四、 结束语
科斯《企业的性质》无疑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开启了被传统新古典经济学视为“黑箱”的企业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理论的信条——假定价格机制是没有成本的。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不断丰富,科斯《企业的性质》这篇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深挖。但是,这丝毫掩盖不了它的光芒,它改变了我们对企业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企业与市场的定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然而,企业究竟是什么,这永远没有准确的答案。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篇四
文章研究的背景: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时,科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企业的定义,而与之而来的是各种批评和争论的声音。张五常先生作为科斯的学生,从他在一般的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
核心观点:企业是契约安排的一种形式,企业的出现是一种契约替代以一种契约。
结论:
1、如果投入者的全部贡献能够直接衡量并与购买者直接交易,则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重合,企业无存在必要。
2、由于交易费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等、衡量困难、贡献分解困难,对一个要素单独决定价格的费用是十分高昂的
3、降低这个价格的有效途径是对这些活动进行替代定价。替代定价可能想计件工资那样简单,也可能像建立无产证券那样复杂,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家的诞生。
基本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1)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
2)作为例证的计件工资契约;
3)企业规模的模糊性;
4)结束语。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做了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的假定,并认为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
1)自己生产并销售产品;
2)把要素直接卖掉;
3)让渡该要素的使用权,获得一定的收益。作者认为企业的产生与第三种选择有关,并因此提出“为什么一个私有财产所有者竟会自愿交出他的权利,而听任一只看得见的手摆布”这个问题。
张五常先生归纳了三种可能的解释,但都被一一否定了:
1)管理比市场更具效率,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管理决策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消费者决策;
2)为了增加收益,集中众多所有者的资源实现专业协调和规模经济,但专业化不意味着必须交出投入使用权;
3)如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所说企业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偷懒、欺骗或有投机行为,但作者反驳说,偷懒不是企业产生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
随后作者提出了4种可能的理由,这其中包括一些科斯的观点:
1)发现价格的成本;
2)了解产品的信息成本;
3)对商品的特征进行度量的成本;
4)把各种贡献区分开的成本。
在第二部分,作者利用计件工资契约来说明契约间的替代关系,使用计件工资安排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方面是它可以清楚的显示工人生产率的差别。通过衬衫中间商和地板承包商的例子可以清晰看出计件工资制的优势,并且在计件工资制契约下的指令远比薪金契约下的少。从上一部分的四种费用上来看(以地板承包商为例),打包交易,专业的承包商,地板规格的标准化和以计件形式来分解贡献使得四种费用都有所降低。但与此同时,当产品的部件或成分常常变化或者同一个工人承担种类繁多的活动,以及一种组装部件的方式使得分解工人的贡献成本高昂时等情况下,也很难建立计件工资制。作者追溯了从中间商的简单服务,经各种计件工资的安排,到薪金契约的转变。在转变中,张五常先生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当这些费用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契约就会出现。
在第三部分,作者通过苹果园与养蜂人的例子,以及第二部分中地板承包商的例子来引出对企业模糊性的讨论。作者认为,坚持什么是企业什么不是企业的辩论时没有用的,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契约采取这种被观察到的形式,以及不同契约安排和定价安排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即存在契约,不存在企业。作者给出了能确定企业是什么以及规模大小的三个条件,但在现实世界中情况很复杂,条件中的企业只是极端例子,企业的概念仍然是模糊的,而且确切的说,得到这个定义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交易费用和缔约终有一天会被认为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抗边际主义的分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