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论文【精简3篇】
篇一: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目前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经验不足、专业能力薄弱等。因此,为了提高高职文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组织实习活动,让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职业生活,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模拟实训,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也是提高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专业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解等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也是提高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如办公软件操作、文件处理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提高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可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培养职业技能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篇二: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文秘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提高高职文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生活,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文秘工作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团队合作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可以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程、举办职业道德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文秘人才。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新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论文 篇三
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论文
摘 要:探索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一直是文秘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讨论优化技能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样化文秘教学、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深入研究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秘学生 职业能力
高职文秘教育教学,是培养优秀文秘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文秘教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贴秘书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适应文秘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加强文秘的实训和实践等教学环节,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从而塑造出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与时俱进的文秘专业人才,真正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之路。
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优化技能结构
高职文秘学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文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是文秘的专业基础,突出对文秘学生的办会、办事、办文能力的培养。第一,加强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字处理、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办事能力。第二,通过礼仪训练、口语训练、公关策划等文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和较强的文秘公关意识,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调查。第四,增加速记、书法、摄影、汽车驾驶等课程,能熟练应付和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扩展秘书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才华和特长,具备良好的素质。
2 全面提升文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应该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文秘学生职业形象培训力度,从而使文秘学生具备较高的竞争力。第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秘学生必须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吐字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能掌握一般行政公文及常用事务性文书的写作方法,拟写公文及相关新闻报道,用词准确、简洁,文字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大方,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规则,做好各种文书的审核把关工作。第二,培养学生的公关和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制定和实施各类公关活动计划,对组织形象进行调查、设计与评估;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安排、制定相应详细具体的接待方案,并进行合乎社会规范、准则的接待,言谈举止有礼有节。能正确地处理、协调与领导、同事、下属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亲和力,能与客户及其他单位、公司的人员迅速建立起较为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网络。
3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职文秘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高职文秘专业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加强高职文秘专业教师的文秘理论学习。高职教师应该加强文秘专业知识的学习,尽量熟悉现代管理技能和市场经济理论,精通文秘教学技能,以丰富的文秘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始终站在文秘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前列,为提高文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服务终生。其次,文秘教师要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意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教师掌握文秘理论的基础上,主动步入社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参与企事业的决策、将文秘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并且使文秘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这样对文秘专业教学能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4 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文秘教学
高职文秘人
才的'培养是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的,这样在文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的进行文秘实践学习。4.1 强调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情境的营造,引导学生对这种特定氛围进行合理的观察、并且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反思与讨论。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见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文秘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秘书学理论》的“秘书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时,可以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的故事,结合相关理论,让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分析出杨修之死的各方面原因。案例教学中,也可以列举社会中的一些成功秘书的范例,具体分析文秘工作高效的原因。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文秘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积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良好能力。
4.2 倡导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创设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模拟出一种逼真的环境,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僵硬模式的束缚,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愉快。在秘书实务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文秘理论知识的讲授,来进行文秘实践模拟。如日常办公室接待,教师可以通过使学生分角色扮演角色,从而提供具体情境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模拟的文秘情境中,鼓励学生尝试从文秘角色、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处理,使学生顺利的进入特定的文秘角色,将枯燥、抽象的文秘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技能。如让学生在情景中模拟公文办理的基本程序,领会文秘接待工作的实施经验等等。这样,学生在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文秘事件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加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文秘专业教学的必要手段。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去向大多是企业和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因此,校外实践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机关事业单位,还要有选择地联系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企业,学校应该向企业寻求帮助,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让他们掌握日常办公室工作,如拟写、收发和传送文件,组织工作例会和接待工作,有效操作如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处于真实的秘书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有关文秘工作的基本程序与过程,认知文秘工作的职能、职责、内容、工作方式与技巧,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秘书职业能力自然能显着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国雄.秘书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秦磊毅.试析新世纪我国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J].教育论坛,2004(3):32-34.
[3]蔡茂,辛建华.对秘书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的探讨[J].秘书之友,200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