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论文(优选3篇)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论文 篇一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实训基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还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依托公共政策的支持。公共政策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运行质量和效果。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应仅仅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更应紧密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与实际工作场所的对接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持续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和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新的实训模式和方法,提高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促进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公共政策视野下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和发展实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论文 篇二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面临资金和资源的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各类资源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很难满足实训基地建设的需求。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所需的专业师资和设备也面临着短缺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解决与企业合作的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实训活动。然而,目前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合作难度较大。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在合作模式、利益分配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意愿不强。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引导和支持,搭建双方沟通合作的平台。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注重评估和质量监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设施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因此,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此外,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紧密结合国际化的趋势。高校可以加强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实训模式和技术,提高实训基地的教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创新实训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公共政策视野下面临着诸多挑战。政府需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评估和监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论文 篇三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论文
摘要:从公共政策视野下,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内涵和建设原则,公共实训基地在投资、运作和评价等方面创新机制,提高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公共政策;实训基地;机制创新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核心在于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差异较大,区域不均、行业不均、院校不均、专业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自身利用率不高而造成浪费,无法与其他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共享资源。
2007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50个为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明确其核心功能是公共实训和技能鉴定。之后,上海、杭州、南京等省市积极开展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可供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公共实训基地,初步形成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工作格局。
随着公共实训基地陆续投入运行,对于如何完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得与企业和职业院校对接更加有效,更好发挥基地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本文拟从公共政策视野下,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内涵和建设原则,构建公共实训基地投资、运作和评价等方面新机制,提高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1公共实训基地功能的实现
1.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功能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基地采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主导,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完成学生向员工的实际能力转换,在数量和人才规格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2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实现职业培训功能基地应该是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具备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建立新型的培训体系,以基地为实体,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项目。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实施岗前职业培训外,基地还面向企业职工的在职提高、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等,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度身定制的培训。具有行业背景,学校将提高培训层次,扩大培训受益面。积极开展面向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专业人才培训,针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企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培训项目。
同时,基地还要担负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提高职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3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人才服务功能基地除了直接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主要目标外,同时也承担了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实现人才合理使用的目标,创建作为一种人才交流机制或者是交流平台,建设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高级技术人才库,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形成职业院校和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人员之间有序合理的流动机制。
1.4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实现技术服务功能实现科技服务,推进校企互动合作是服务面向社会经济的直接途径。基地也要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充分依托基地资源,和企业共建项目库、共享项目源,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实现项目产业化,建成高技术项目体系,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
同时,基地积极推进学生科技创业,以项目为载体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实现项目孵化。
2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2.1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基地积极实现教育功能,通过搭建高层次公共实训平台,带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工作的提升与创新,发挥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引领作用。应按市场导向、合理定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实现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工作格局。一是推进实训基地与院校联合,培养技能与理论兼备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推进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是推进实训基地与行业协会联合,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确定服务方向和合理定位,以高层次、高质量的培训带动我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基地要树立依托地方、立足地方的观念,强化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提高利用率,扩大服务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对公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注意提升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先进水平,适时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项目,及时调整已经由社会培训机构普遍开展的实训项目。
2.2合作与互利相结合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社会资源整合的一个必然结果,应该让社会实训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这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基地由牵头,院校和企业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多方参与、共同发展、责权利统一的原则,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建设。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设计基地建设方案;要建立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和企业入股的新模式,以引导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机制,按市场规律来经营和管理的新体制。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各自在技术队伍、项目、信息、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的社会贡献率,同时促进合作单位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
2.3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基地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富有创意、成效显著的产学研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基地建设更要注重实效。基地建设要在统筹下,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根据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实际设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 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公共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使能通过争取国家相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部分资金,但为维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还是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因此,公共实训基地不可能免费使用,无偿对外开放。在满足本校学生实习需要的前提下,既可向其它院校学生有偿开放,还可面向社会积极争取承担生产任务,提供有偿服务,比如来料加工、提供外协产品等。这样,既保证了公共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又促使实训基地从单一的实习训练向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拓展,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条件允许的实训基地对内应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营造企业的职业氛围;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进行实训成本核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3公共实训基地管理的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积极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共建共享资源配置机制,是基地实现发展的保证,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3.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应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建立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以投入为引导,坚持市场原则,合作共建,本着“自愿、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吸纳吸引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资金。在加大财政投入和引导力度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合资、合股、合作等多种投资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参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风险投资投入到基地项目,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资平台,形成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以奖代拨,突出投入绩效评价。基地实行项目化运作,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强化经费绩效考核,严格经费管理。
基地通过服务经济
社会实现自己的良性造血机制。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生产力,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提供咨询等多种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资金的调节功能,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基地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3.2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传统实训基地由学校主导和直接管理,经费由财政直接划拨,导致管理过多,机制不够灵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由地方引导,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对于经费实行以奖代拨,鼓励基地服务经济社会实现自己的良性造血机制,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在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基地理事会,处理基地建设和发展事务。独到的联办体制,最突出的优势是体制优势。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相整合,进行科学管理,营造务实、高效、精干的决策系统,形成集团化办学的紧密结合体,确立各主体在办学活动中的利益原则和行为准则,共同参与重大办学决策和管理,引导和发挥市场在办学行为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参与组建的各方,都要遵守制定的章程,积极参与基地规划、建设。
实行目标管理原则,有效引入竞争机制与供求机制,建立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相互协调、自主发展的管理机制,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灵活的管理机制,在目标管理体系的约束与指导下,发掘资源配置的深层活力,引导各职能层面向优质竞争进发,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基地通过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和经费等资源,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拓展思路,利用企业与高校建立的校校、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优质资源的集聚与优化配置,较好地解决资源短缺与人才培养需要之间的矛盾。
基地不仅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横向(校企合作)要求,同时也照顾到纵向(校校合作)的需要。基地一般具有多个成员,要求以具有专业特色和实力的一所高校为主,联合其他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及企业,实现以校校、校企等多种合作形式,多方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能动性。在基地建设中加强项目、人才、经费的统筹安排,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校之间的联合,鼓励产学研合作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3.3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在评价体系中,除了考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实训教学、硬件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更要突出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和吸纳社会资金能力,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这里应着重考虑三个维度,即需求吻合度、资源整合度和服务贡献度。需求吻合度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与企业人才实践能力的的吻合度;资源整合度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中达到资源配置优化,通过基地集团化运作,解决资源结构性短缺和依赖障碍,各取所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利益均分、互惠双赢的目标;服务贡献度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三个层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结合体系、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结合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健,王春,李奎山等.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26-128.
[2]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厅发[2007]1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