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装饰艺术中的圆形论文(通用3篇)
篇一:中国装饰艺术中的圆形
中国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在中国装饰艺术中,圆形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和象征意义。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简述中国装饰艺术中的圆形。
首先,圆形在中国装饰艺术中具有和谐的美学意义。中国人崇尚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圆形作为一种完美的几何形状,具有统一、完整、完美的特点,符合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在传统建筑、陶瓷、织锦等装饰艺术中,圆形常常被用来表达和谐之美,如古代宫殿的圆形亭、园林中的圆形池塘、陶瓷器上的圆形花纹等等。这些圆形装饰元素使人感到舒适、和谐、平和,与大自然的秩序相呼应。
其次,圆形在中国装饰艺术中也具有祥瑞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崇拜自然和天地之间的和谐,认为一切皆有其象征意义。而圆形在中国文化中与“圆满”、“完整”、“团圆”等诸多有益寓意相关联。例如,中国传统民居中常常会在屋顶上加上圆形的屋檐,寓意着家庭的和顺团圆;又如传统节日中的“圆月”、“圆年”,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在婚庆和喜庆场合,圆形的装饰元素也是常见的,如圆形糖果盒、圆形蛋糕等等。这些圆形装饰元素给人以喜庆、吉祥的感觉,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圆形在中国装饰艺术中也体现着一种无限延伸的美学观念。中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常常是以循环、流转的方式来表达的,而圆形作为一种封闭、连续、无限的形状,与中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相契合。在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圆形的使用也是常见的,如圆形的扇面绘画、圆形的印章等等。这些圆形装饰元素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超越了个体的存在,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
总结起来,圆形在中国装饰艺术中具有和谐、祥瑞和无限延伸的美学意义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的体现,也是人们对于和谐、幸福和超越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代,虽然装饰艺术的形式不断变化,但圆形作为一种经典的装饰元素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传承和发扬着中国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简述中国装饰艺术中的圆形论文 篇三
简述中国装饰艺术中的圆形论文
关键词:圆圆形装饰艺术图案
摘要: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圆”这个图案被很多的艺术载体所运用。观察“圆”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足迹,分析它在传统图案中的运用方法,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圆”的魅力,发现其内在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屋上覆撩,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迄今为止,这种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资料是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顶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条(仿木材结构)从四面层层向上叠涩而成,整个墓顶空间是一个有梯级的方锥形,最上方的顶盖是两个正方形的浮雕图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则是“圆以象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覆顶以示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敦煌莫高窟诸洞窟的藻井图案是装饰在覆斗式窟顶的方形内,即通常所说的方形适合图案。藻井图案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很自然地构成四边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边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藻井图案的“骨胳”。由圆和圆的连缀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套叠多层,还有的是在外层框架的四角处又与顶披披脊线上的“连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动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间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圆和圆的连缀,里外三层连珠正方形,结构变幻而严密,进入此窟仰视窟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视觉力量引导人们逐渐由地面升腾,越看越觉得高远,最终将人们的视线和视觉心理引进藻井中心的圆形——这或许就是佛教信徒们心目中的“天界乐土”,那里有一对凤首龙在如意祥云圈内飞旋。由此可见敦煌藻井图案中圆和圆的连缀,由于框架式的组合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界”的空间效果——高远莫测,广阔无垠,引发人们的遐想。
带式圆的连缀图案(即二方连续)有左右横向,也有上下竖向。它虽然是处在“装饰”的位置,但在整个壁画画面中却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衬托主体内容或加强主体内容的作用;有时壁画中的佛经故事转换时,带式的圆的连缀图案又能在构图上起到分界、断续廓边的作用。
环式“连珠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圆的图案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由圆连缀成环形结构,环内再放置人物、动物、植物等主体图案。通常这种环式结构是上下左右环环相连而形成“四方连续”图案效果。因为是四方连续图案适合纺织品织机的提花织造技术,所以中国古代的丝织品设计,常用环式连珠图案。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服饰,就是当时丝织品形象的再现。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萨塑像的裙子花纹,就是典型的环式连珠图案。隋唐两代,在丝织品图案中,此类“连珠”形式盛极一时。有人说这种环式连珠图案是来自波斯。诚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这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连珠图案——圆和圆的连缀作为艺术题材,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古老的传统和独自的体系。
三、圆的艺术生命力
经过图案学的考察。图案,古往今来,作为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既可用装饰语言表现世间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见的世界”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具象”。用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说,那就是图案艺术家可以通过点、线、形、色等这些非具象的“形”(符号),表现他心目中的“形而上”“道”的世界。中国的哲学认为“形而上”是宇宙的本原,也是美的本原。图案艺术家用自己的悟性、灵感,捕捉到美的本原又赋予视觉形式,于是产生了艺术中的形式美。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这“形式美”的最完美的代表。
图案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圆”的形式美是任何图形所无可比拟的。因为只有“圆”(三维的球)才能集对称、均衡、和谐、完整于一身,在视觉上给人以完满无缺、包容无限、运动不息、动静统一的美好感受。“圆”的形式美是具有永恒性的,犹如“形而上”世界的永恒性一样。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论述美的本体意义时,也指出了它的“永恒性”。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就是“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1
[2]樊锦诗《灿烂佛宫》,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8-1
[3]《中国图案史》回顾,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12-1[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