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论文【最新3篇】
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论文 篇一
标题: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义与挑战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义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范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意义;挑战
一、引言
高校师范类专业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人才。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师范类专业采用。然而,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从意义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育人才。
2.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使教育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三、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挑战
1. 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够成熟
目前,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还不够成熟,很多高校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指导,合作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需要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与企业合作的教师。这给开展产学研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政策支持和指导
高校应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高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指导文件,明确合作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项目的运作和管理水平。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开设课程或进行实践指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验室等形式,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讲座、举办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结论: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然而,开展产学研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只有加强政策支持和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论文 篇三
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论文
摘要: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渠道和模式却远不如理工科类专业广泛,其间存在着不足。文章从理论上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引导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转变教育观念,拓宽高校师范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和建立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三点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产学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里如是说道。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师既要教授知识,解疑答惑,又要教授学生生存的本领。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轨的迹象,只有教授知识,解疑答惑,但缺少了生存的本领。现在很多非师范类专业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产学研合作,然而师范类专业似乎却被冷落一旁。经多位学者调查发现,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围内,这就使得教育的过程缺乏实质的内容,不能突出课程学习的本质。因此,本文着重从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探析,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师范生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把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非师范类专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这在师范类专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既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先锋队,又是未来教书育人,培养新一代社会人才的后备军。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种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师范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多,对实践技能共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文化水平高、内涵丰富、实用效果好。其次,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社会经历,并融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挖掘知识的实效性。第三,要具备创新能力。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只是在讲台上培养的,而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生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整体环境中去实践,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2.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水平要求愈来愈高,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的水平的高低不是一朝一夕能显现效果的,而应该从教师的后备军——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开始做起,这就为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难题,用什么样的模式,如何来培养实用性强的高校师范毕业生?那么,探寻新的培养模式则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理论教学不足以满足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更多的关注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才是高校师范教育发展之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探讨,是当今发展比较迅速的模式,也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但并未全面的渗透到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中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3.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这个定义是教育界对教育公认的理解,而且明确说明教育就是培养新一代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担当培养者。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培养者主要是来自高校师范类专业。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不断的开拓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新一代的教育接班人,为社会发展奠定好文明的基础
二、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1.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方式缺乏实效性
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和完善人格,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在当今社会,学会做人只是体现出人的品质,但不能完全体现人的素质,这就要求受教者不仅要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事。
做事的过程不像知识的积累,慢慢沉淀出来,而是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积累的过程才是学会做事的过程。做人与做事共同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塑造综合素质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人。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样,就目前整体的教育方式来看,教育的范围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做人,如何树立“学为人师”的阶段,这也仅仅是强调如何做人,但并未完全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做人,去“为人师表”。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阻碍教育的整体发展,也会为社会培养出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2.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缺乏宽泛性
教育不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的某些素质和某些教育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正是从教育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从课本上凸显出来的。同时,教育过程从根本上说也是有目的的,也是有选择地受教育者内心体验和现实社会信息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不仅仅是从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中得来的,而是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在现代的高校教育实习中,仅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段时间的课程,只是看实习学生的教学方式、内容和方法,但并未体现出实习学生对社会的深刻体会,也没有把生活融入到教育中去。这必然会导致受教者不能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也不能增强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如果只是从书本和文字中去发掘好奇心,这无疑缺乏教育的根基,教育者得教育内容也会显得非常单薄,没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正是因为教育实践的主体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所导致的,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实践模式的欠缺。
3.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模式缺乏多样性
当前,高等教育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院校类型多样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院校层次的多样性以及院校职责和使命多样性,但对专门的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多样性研究和发展还尚且缺乏,因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从业方向范围具有局限性,所以在对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受到了限制,仅局限于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两方面,对于更多的`实践方式还存在严重的缺失,这就使未来的教师从根本上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也就是说教育要寓于生活的全过程,没有生活经历的老师不是真正合格的教师,只有对生活有真切体会的教师才会将教育融入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发展教育。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模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才能是未来教师在接受教育中培养真正的教师素质,才能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解决高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1.引导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转变教育观念
目前,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有限,仅存在于本专业的课程学习,缺乏多学科的综合学习;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方式单一,倾向于教育实践;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保守,主要面向教育单位。面临这种形式,不仅给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困难和竞争,还为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的阻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着手,努力寻求拓展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平台,培养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识丰富,增广见闻。只有坚实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宽泛的视野在将来才可能有所建树,否则就会局限思维发展和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只有将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观念扭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面临的就业和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难题。
2.拓宽高校师范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
产学研合作在非师范类专业的渠道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等。而师范类专业的渠道非常狭小,主要是在教育单位,包括教育管理单位和学校。这就从根本上局限住了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渠道,从而也局限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教育源于生活,但也要回归于生活。那么,在发展师范类专业教育时就需要我们从实践层面拓宽渠道,让学生走入生活,走入城市和乡村,走入学校、单位、也要走入企业和市场。能够体会生活的地方都是教育发展的地方,能够孕育生活真谛的地方都是教育水平提升的资源。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作为国家培养新一代人才的人民教师,他们就应该从生活中接受更多的教育,在不同的岗位体会更多的生活真谛,才能在教师的岗位上传说讲道,才能真正的让新一代人体会到教育的真正蕴意,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3.建立高校师范类
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为了保障高校师范类专业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必须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强大的后盾。首先,要有良好的组织保障。组织保障就是要各培养单位专门成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交流合作,其主要任务就是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和各单位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时双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签订一系列的协议,规定双方的相关义务。单位的义务主要是提供实训岗位,提供教学、培训场地,提供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生活用房等。学校的主要义务是提供优秀毕业生,提供实训设备,提供员工培训服务,提供研究和技术支持等。第三,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为了产学研合作双方的义务能够顺利进行,也能够保障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平.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03);
[2]代国忠,刘爱华,蒋晓曙,钱红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