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实用3篇)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挑战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学业繁忙和缺乏运动意识,往往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本文通过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挑战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挑战
引言: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学业压力的增加,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身体活动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时间安排,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本文将探讨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正文: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1 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2 改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体育锻炼还能够提高大脑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促进大脑的活跃度和思维能力。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挑战
2.1 缺乏运动意识
由于学业繁忙和缺乏运动意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和积极性。
2.2 时间安排困难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时间安排往往较为紧张,无法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
三、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解决方案
3.1 加强体育锻炼宣传教育
加强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运动意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选择
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选择,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体育锻炼方式。
结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和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选择,可以有效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摘要: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和缺乏运动意识,往往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本文通过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估,旨在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估,改进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身体活动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时间安排,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本文将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正文: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估
1.1 体能水平评估
通过测量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如肺活量、心率变异性等,评估他们的体能水平。
1.2 心理健康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焦虑、抑郁等。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改进措施
2.1 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
根据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时间安排,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使其更容易坚持和实施。
2.2 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辅导
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锻炼效果。
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3.1 定期评估体育锻炼效果
定期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2 鼓励互动交流和分享经验
鼓励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和分享体育锻炼经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结论:通过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定期评估体育锻炼效果以及鼓励互动交流和分享经验,都是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有效途径。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篇三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
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
3.2.1体育教师在教学、课外辅导等日常工作的中,应注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传授,建立“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2.2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俱乐部、协会与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俱乐部、协会、讲座等形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动机,余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3.2.3学校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的布局应通盘考虑,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建议学校延长体育馆的开放时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3.2.4对体育没兴趣或是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加入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