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论文【精简3篇】
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论文 篇一
标题:基于实践教学的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改进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实践教学的改进方法。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1. 引言
高职焊接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实践教学的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改进。
2. 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焊接专业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环节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看演示,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足。
2.2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足
由于经费和设备限制,许多高职院校的焊接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相对薄弱。学生在实验室实训中无法进行充分的实际操作,无法真正掌握焊接技能。
2.3 缺乏校企合作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企业进行实际合作的机会,无法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这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培养。
3. 改进方法
3.1 增加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焊接技术。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可以进行真实的焊接操作,掌握焊接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3.3 开展校企合作
与焊接相关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生可以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了解真实的工作要求,培养职业素养。
4. 结论
通过基于实践教学的改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高职焊接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机会,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论文 篇二
标题:基于创新教学的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改进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创新教学的改进方法。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创新意识;学习兴趣
1. 引言
高职焊接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创新教学的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改进。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
传统的焊接专业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2.2 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由于焊接专业注重实践操作,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缺乏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学生很难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方式。
2.3 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于焊接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3. 改进方法
3.1 引入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通过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3.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焊接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3.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论
通过基于创新教学的改进方法,可以提高高职焊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机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焊接专业人才。
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论文 篇三
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论文
1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技能国赛
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技能国赛,是指201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的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术赛项比赛,是焊接专业高职院校首次开展的赛项。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由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术”比赛项目分为理论比赛和实际操作比赛两个环节,实际操作环节涵盖了装配、焊接、参数调整、焊材选用等方面的技术比拼,旨在全面检验选手在焊接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安全环保意识、创新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焊接国赛,是全国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大比武,从焊接国赛成绩能够直接反映出学校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与问题。
2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进
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师资力量、实训教学条件、学生生源质量等客观因素,难以快速改变改进,此外还包括教学方法,是可控影响因素。调研分析省内外高职焊接专业在省赛、国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与建议:(1)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能脱节,应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各省赛以及国赛的比赛成绩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学生选手单项目比赛成绩较高,或理论比赛分值偏高、或实践分值偏高。这说明,在赛前训练以及日常的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老师还是理论课堂纯理论教学、实训课堂纯实训教学,号称教学做一体化的学校也多是仅仅将理论课堂的位置由班级搬到实训室,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流于形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①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在实训室内,应配备好足够的桌椅、移动黑板与多媒体投影设备,有满足全部学生学习配套数的实训工位与设备。②需要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依托实训报告、实训指导书、学生任务单、学生工作页等载体让课程教学能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边思考、边阅读查资料、边记录、边操作。③焊接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需要配备良好的、专业的排风系统,否则因为焊接作业的影响,室内烟气呛人难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2)焊接专业有服务地方产业的特色,但是不能忽略焊接的通用性教学。从比赛项目来说,焊接比赛内容可能与学校的教学重点、与学校培养的行业需要不统一,这是比赛成绩失利的原因。不同焊接院校的专业设置因为人才培养面向的行业背景不同,有的是面向压力容器焊接、有的是面向铁路车体的铝焊、有的是面向建筑行业的焊接、有的是面向船舶制造维修行业的焊接、有的是面向汽车装配厂的钣金焊接等,不同行业的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方法有明显区别,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自己的针对性,可以称为专业的行业背景特征。
3提升学生焊接专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1)实训室开放。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不能单单依靠有限的课堂内学时完成。焊接专业是属于典型的动手型专业。很多高职焊接专业同行表示,学生在校期间的很多学时被数学、英语、体育、思政等公共课程占用,大一还要开设焊接专业的制图、电工电子、金属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通常整个大一阶段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焊接的专业课程。学生到了大二,才开始接触焊接课程,这个阶段还有体育、思政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占据一部分课时,学生的实际焊接专业课程学习总时间受到明显的限制。再加上课程教师1~2人面对几十人的'教学班额,难以一对一的全程指导,学生的实际教学学时又打了折扣。通过调研发现,对学生组织实训室开放的高职院校在焊接省赛与国赛中取得成绩更优异。分析原因,将焊接专业课程教学由课堂有限学时延展到课外的实训室开放,能够为学生的焊接练习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2)生产性实训教学。焊接专业,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种,需要大量的焊接作业练习来获得焊接技术与焊接经验。因此,在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耗材较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耗材的投入呈现正比关系。办学成本高、学费标准低,是所有焊接专业办学面临的现状。受到办学经费投入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属于非重点建设专业,难以申请到充足的耗材资金审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限制。对此,生产性实训教学是目前解决焊接专业办学经费投入有限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调研发现,有生产性实训的高职院校的省赛、国赛参赛成绩明显高于其他院校。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有各种高性能除尘装置、交流焊机、直流焊机、二保焊机、氩弧焊机、埋弧焊机、等离子焊机,以及磁粉探伤仪、X光探伤机、超声波探伤仪和液压拉伸试验机
等检测设备,具有专业化的师资,完全有能力接受企业的焊接订单生产任务。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允许与鼓励焊接专业生产性项目进校园,将企业的焊接生产任务作为教学载体,以企业的焊接产品作为学生的作业,以企业的焊接质量要求作为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依托生产性任务,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课程教学或课外训练,实现学生动手练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焊接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成就感。总之,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注重焊接的通用性教学、并大力开展实训室开放与生产性实训,这是众多兄弟院校焊接专业的办学成功经验和竞赛成功经验。
作者:王滨滨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远温.湖北省第一届高职院校焊接技能大赛圆满落幕[J].现代焊接,2011,(8).
[2]龚少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惠媛媛,党杰,靳全胜,等.校内生产性焊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