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艺术论文【通用3篇】
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艺术论文 篇一
在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成为了一种独特且引人注目的表现方式。通过破坏传统叙事结构、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后现代主义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艺术特点,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和破坏。传统电影往往采用线性故事结构,呈现出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情节。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更倾向于将故事打散、颠倒甚至交织在一起,以此来挑战观众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致命魔术》以非线性的方式展现两位魔术师的竞争和复仇,使观众在反复穿越时间线的过程中感受到故事的复杂性和神秘感。这种破坏传统叙事结构的手法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解读,增强了观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其次,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还表现为对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进行模糊处理。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和离奇的情节安排,使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中,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幻觉和梦境的世界,无法分辨出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这种模糊处理使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具有迷幻和悬疑的特点,同时也挑战了观众对真实与虚假的辨别能力。
最后,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来传达其思想和意义。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通过对主人公亚历克斯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当代社会对暴力和道德的混淆与冲突。这种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去解读和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通过破坏传统叙事结构、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后现代主义手法使电影更具有挑战性和互动性,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电影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对传统观影方式的颠覆和反思。通过欣赏和思考这些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电影艺术的无限魅力。
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艺术论文 篇二
在当代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艺术表现方式。后现代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本文将围绕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展开讨论,探究其艺术特点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叙事结构的颠覆和重构。传统电影往往遵循线性的叙事方式,以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故事打散和颠倒,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以多线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连接各个片段,增强了观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其次,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还表现为对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的模糊处理。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和离奇的情节安排,使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大卫·林奇的电影《蓝天使》中,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幻象和梦境的世界,无法分辨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这种模糊处理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悬疑和迷幻的感觉,同时也挑战了观众对真实与虚假的辨别能力。
最后,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来传达其思想和意义。例如,安东尼·明格拉的电影《六感》通过对主人公亨利的形象塑造,展现了现代社会对灵魂与身体的分离和困惑。这种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去解读和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通过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和重构、对现实与虚构界限的模糊处理以及对符号和象征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呈现出一种挑战性、互动性和思考性的艺术特点。观众通过欣赏和思考这些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艺术论文 篇三
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艺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影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电影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欢迎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产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同时对现实主义又有了超越和突破,尽管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作为一场文艺思潮确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向我们这样描述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被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文学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但此种艺术思潮对文艺活动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文学,它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说:“电影理论目前似乎正处于我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一组研究课题的发展史的终点和我们认作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一组课题与主题的起始阶段”表明理论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理论及创作的影响,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那么什么是后现代电影呢?若想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必须要了解其一般特征: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没有深度、内涵;历史意识消失,使影片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主体已消失,人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世界都以物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热情和主题思想需要表现,只做客观地陈述和展现;对象距离感消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一、传统叙事方法的颠覆
观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似乎是与日俱增的,时至今日,传统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已不能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要求了。必然要求在叙事手法上有所突破,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则一改传统,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是反对过去那种从头至尾有始有终的叙述顺序的,它惯于拆分叙事结构,甚至消解叙事结构。如《拯救大兵瑞恩》并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讲述一个营救行动,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采取了一种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整个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情节的真实性。影片一开始描述了瑞恩领着自己的家人去祭奠那次参与营救而伤亡的队友,瑞恩沉湎与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之中,镜头逐渐聚焦于瑞恩的脸部,最后拉到主人公的眼前,给他的眼睛来一个特写。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整个镜头穿入了瑞恩的眼中,将观众带向战场,影片由此才真正展开,随着主人公回忆的结束整个影片也就结束了,镜头再从瑞恩的眼中拉出来,此种手法在《泰坦尼克号》中也有运用。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它们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或许不仅在于此,但是少了这样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影片也会失色不少。后现代影片情节表现为破碎化、凌乱话、意识流化。若不认真留心电影中的细节并且仔细地加以推理,是很难理解影片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莱昂纳多领衔主演的两部影片《禁闭岛》、《盗梦空间》尤为代表,片中的镜头切换非常之迅速,情节是随着人的意识流动而不断推进。
二、开方式的结尾
与传统的闭合式的结尾相比,后现代主义电影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结尾。闭合式结局是指故事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了所有情感都得到了满足,观众得到了一种完满的体验而离开,没有疑虑。充分满足而开放式的结局是指电影留下一个开放式的尾巴,故事中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而且这个问题一直会延伸到影片之外,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自己去补充思考”传统的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之后的评论家对此种结局方式提出了责难,影视作品中又出现了以悲剧收场的手法,打破了人们既定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模式,于是观众们便有了一种期待受挫的感觉,可是众口难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悲剧收场的方式也受到了众多观众和影评家的口诛笔伐。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可谓是避免了之前两种方式的弊端而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呈献给观众,作品无所谓喜剧无所谓悲剧。那些具备戏剧情节的观众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一种喜剧的方式收场,而那些喜欢审悲的观众则可以想象一种悲剧的结尾。
三、拼贴、戏仿、无厘头、解构的手法
“拼贴”的手法即伊哈布·哈桑所谓的“种类混杂”,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使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界,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混为一缸,在这多元的现实,所有文体辩证地出现在一种现在与非现在、同一与差异的交织中。后现代电影的情节是由许多经典、搞笑、讽刺、调侃的镜头和情节拼贴而成的,由这些因素拼贴而成的情节必然会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呈现出来。后现代主义电影追求一种无意义、反崇高、反正统,回归观看的`游戏状态,这恰好与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历史意识,通过距离感消失有意造成“表征混乱”的美学原则相契合。国内电影中带有此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电影相当之多,我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越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两部了。
《越光宝盒》中的这种拼贴、戏仿的艺术手法无处不在,通过拼贴和戏仿经典影片中的镜头和语言,一方面让观众产生一种重温经典的快感,另一方想借经典的东风来为自己的电影润色,增加票房收入。《越光宝盒》里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清一色”和“玫瑰仙子”,光从人物的名字上看,就已经有一种无厘头和恶搞的意味。该影片不仅戏仿了它的前身——《月光宝盒》,而且还戏仿了《功夫》、《赤壁》、《无极》、《泰坦尼克号》、《帝国》、《金刚》、《功夫熊猫》里的许多经典动作和场面。在《大话西游》中,500年前后不同版本的人物一锅粥似的拼贴在一起,古今中外各种情景改头换面的出现。整个影片以一种“狂欢”化的形式出现,营造了一种喜剧的气氛,在哄笑的过程中把一切崇高与严肃都颠覆了,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已不再是文本呈现给我们的那种人物关系了,唐僧由一个菩萨心肠、精通佛经、不畏艰险、一心一意西天取经虽分不清人与妖魔却有着一代圣徒风范的高僧颠覆为一个罗里罗嗦、人见人烦的“八婆”。观音本是一个普度众生具有大慈大悲情怀的女神仙却被孙悟空说成“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唐僧:“求姐姐放他一条生路吧”一个“女人”“姐姐”瓦解了权威,消解了崇高。原有的普度众生的佛家大意被颠覆为无意义,整个故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神圣”的“禁欲式”的取经故事而是一个嬉戏调侃的爱情故事,人物多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息。该影片以反权威反英雄、反秩序、反束缚的方式颠覆经典小说《西游记》传统阅读和解读的权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这种拼贴、戏仿和无厘头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却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
虽然各种形式的文艺也不再将自己定义为时代的传声筒,但这不表明时下的各种文艺方式就完全脱离生活之外,对于那些反应特定时代主题并能吸引大众眼球的题材和素材,那些具有敏锐捕捉能力的导演一定会尽可能地将其囊括在自己的影片之中。因为无论电影在何种方式下它的图像和声音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文化信息,整个文化内容和意识形态内涵在这些发出声音的图像里持续存在,并且影视图像艺术的综合方式还充当着凝聚时代个性传释者的角色。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题材和审查制度以及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中国的导演一般不敢过多的涉及后现
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影片中植入一些后现代主义手法和因素,用来调剂影片的口味和风格,尝试着尽可能地改变原有的影片拍摄手法,尽力捕捉时代气息。尹鸿认为中国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后现代电影,但许多影片中的的确确已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那些带有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的电影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和追捧并且能产生不错的票房效益也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可能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姿态,我们今天不但易于接受并且乐于把玩,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后现代的文化整体早已被已存的社会体制所吸纳,跟当前西方世界的正统文化融成一体了”。【参考文献】
[1][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滨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47-148.
[2][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
[3][英]罗伯特麦基.故事结构――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制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57.
[4]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折[M].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社,1987:17.
[5][斯]阿莱斯,艾尔雅为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2.
[6][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俏等译.三联书店,1997: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