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论文【精简6篇】

财政金融论文 篇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

货币政策作为财政金融领域中的关键要素,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政策建议

引言: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利率水平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1.1 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度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1.2 利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利率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较低的利率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过高的利率可能会抑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果

2.1 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

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会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促进短期经济增长。

2.2 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

货币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复杂。适度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然而,过度宽松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和不稳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3.1 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避免货币供给量过度增加或过度收紧。

3.2 适度的利率调控

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状况和目标制定适度的利率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结论:

货币政策作为财政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适度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调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维持经济稳定。然而,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松紧的政策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财政金融论文 篇二: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

政府财政支出作为财政金融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了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政策建议

引言:

政府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进行的支出活动。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1.1 政府财政支出和总需求的关系

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进行财政支出,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1.2 政府财政支出和资源配置的关系

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影响资源配置,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政府通过对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二、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果

2.1 政府财政支出的短期效果

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短期经济增长。

2.2 政府财政支出的长期效果

政府财政支出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复杂。适度的政府财政支出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提高经济生产力,从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然而,过度的政府财政支出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不稳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3.1 合理规划财政支出结构

政府应合理规划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经济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3.2 控制财政支出规模

政府应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避免过度依赖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不稳定。

结论:

政府财政支出作为财政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规划财政支出结构和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维持经济稳定。然而,政府财政支出的实施需要考虑到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财政支出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财政金融论文 篇三

  西安高新区成立二十四年来,|7西|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优化财政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增强金融支持高新区发展力度,走出了一条具有内陆特色的财政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20xx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开创西安高新区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新区发展中财政金融支持问题和探索财政金融支持新途径,对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政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

  (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规划面积307平方公里,是丝绸之路沿线产业规模最大的高新区,也是西安乃至陕西最大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近年来,西安局新区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及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20xx年,西安高新区完成企业总收入11070亿元,同比增长25%,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2%,进出口总额达到1180亿元,同比增长35.6%,约占陕西省8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44.25亿元,i般预算收入88.28亿元,同比增长20.33%;企业总数超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05家。

  (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较为完善,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西安高新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加快创新驱动和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划分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和无偿使用,强化企业分类支持。充分发挥每年7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从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人才培育和引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等方面予以政策资金支持,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和西安高新区金融办联合开展名录制小微企业票据融资〃双优操作"试点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货支持,逐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为加快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内外行业竞争能力的科技企业,高新区实施了科技小巨人计划、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奖励、高层次人才团队投资性支持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金融基础环境良好,融资功能较为完善

  多年来,西安高新区通过优化园区金融服务环境,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园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汇集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韩亚银行、汇丰银行等各类中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30余家,109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66家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45家租赁、担保、小货、信托、期货等准金融机构,科技型专营银行10家,聚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360余家,设立股权交易中心、企业上市路演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大市场、产区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投融资联盟等七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公司、商业保理公司、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新兴融资服务机构不断设立,其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已达到34家。几乎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全国或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带状科技金融聚集区已初步形成,成为西部最大的科技金融要素聚集区和全国高新区中科技金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20xx年高新区社会融资总规模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85%。

  (四)信货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科技金融特色鲜明

  一是建设高新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与平安银行合作开发全国首款银政合作互联网金融产品"橙e税融通",已为50余户企业核定信用货款额度超2亿元;与招商银行西安分行合作开发了在线自主货款服务,将平台征集的企业融资需求与招商银行的企业货款产品在线自动匹配,并在线完成业务受理;与瀚华小货公司合作开发〃新易货〃信用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50-100万元的纯信用货款;以金开货、融易货、金知网、谷盈网、长安易货等为代表的20余家互联网金融创新机构陆续设立并开展业务,累计交易量已突破10亿元;在知识产权质押货款贴息政策的引导下,近三年区内知识产权质押货款累计超过20亿元,其中纯知识产权质押货款超过10亿元。二是建设科技大市场,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20xx年,西安科技大市场汇聚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900余家,全年技术成果交易额超260亿元,同比增长25°%。三是通过科技企业保险、融资贴息、风险补偿、担保补贴以及综合信用等级评价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投资机构的风险损失,促进科技与金融实现融合发展。近三年累计向担保机构兑现担保费补贴资金9017万元,撬动担保货款额达到109.53亿元,扶持中小微科技企业1300余家。

  (五)多层次资本市场活跃,创业投资发展迅速

  一是建立上市上柜后备企业库,通过对企业上市上柜给予补贴,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近三年累计向拟上市上柜企业兑现4854万元奖补资金;同时积极助推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方式进行融资。20xx年,西安高新区企业共发行各类债券48期,融资额达到868.5亿元。企业利用科技企业集合信托计划、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方式融资超过7亿元。此外,设立20xx万元科技保险专项资金,推出货款履约保证保险等6大类16小类创新险种,同时推出科技企业集合投保方案,为区内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近三年累计向96家企业兑现科技保险保费补贴570万元,带动科技保险风险保障额达121亿元。二是实施《关于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若千政策》,设立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发挥该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推动创业投资健康发展。目前,参与设立的6支子基金参股基金总规模达到12.58亿元。同时,成立创业园发展中心,围绕科技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咨询与指导、项目策划与申报、投融资促进等服务,累计孵化毕业企业435家,转化科技成果1100多项,同时成立了专业服务小微创业项目的预孵化基地一〃创途在XIAN”,累计迎来32个创业团队、104位年轻创业者入驻。

  二、财政金融支持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融资平台面临转型,融资支撑力度减弱

  西安高新区采用开发区与行政区并行模式,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西安市开发区条例》和政府授权,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职能,对园区实行统一管理,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作为政府性融资平台主要为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而《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后,严格规范政府性融资政策的着力点更多指向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随着平台公司公益性、准公益性资产和债务剥离,融资平台业务发展面临转型,其对高新区显性或隐性的融资支撑力度将会大大减弱。同时,企业将面临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正常融资和运营活动将可能出现诸多不确定风险,融资前景不容乐观,对支撑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带来影响。

  (二)信货创新力度不强,融资渠道有待拓展

  银行信货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主要手段,对于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信货激励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银行信货融资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特性与高新区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存在结构性矛盾,银行经营对信货风险实行严格的追责制度,加之高新区对商业银行信货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商业银行信货投放积极性不高。同时,虽然金融机构在信货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信货产品、信货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仍显不足,存在产品规模较小、品种不足等问题。如知识产权质押货款配套机制问题,软件外包货款、文化创意货款等新型融资产品明显不多,需要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探索开发多样化的信货产品。

  (三)创业投资观念滞后、企业中早期发展资金缺乏

  创业投资对于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具有风险分散、产业培育、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要素集成等一系列作用。从全国比较来看,西安高新区创业投资基金在规模和种类等方面,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主创新示范区存在明显差距。西安高新区创业投资机构主要是外地机构,在资本市场整合资源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本地创业投资企业无法比拟优势,而本地创业投资企业大多是政府或中小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缺乏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通道。在投资项目及阶段上,比较成熟的企业交易获得投资,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则比较困难。而西安高新区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压力最大的阶段却在早、中期,可以说,对于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阶段是否能够获得创业投资是决定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创业投资机构出于企业成长风险、收益等因素考虑,在企业发展的早中期介入不够。

  (四)资本市场融资进展较慢,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困难

  一是西安高新区资本市场融资进展相对较慢,在上市企业数量及融资额等方面步伐不快。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境内外上市上柜企业为72家,仅占中关村上市企业数的33.3°%。二是西安高新区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融资中,仅有那些产品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企业及少数中小企业能够争取上市筹资,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则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三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新三板"挂牌要求主体应当是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而西安高新区后备上市企业还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有的甚至存在公司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借款、代偿债务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直接影响企业上市融资进度。四是债券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途径,在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等方面具有股权融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西安高新区债券融资中,大型企业占比较高,近三年大型企业债券融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中小企业较难通过债券进行融资。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首先建立高新区金融工作联系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协调解决高新区金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各自职能对高新区企业的直接或间接融资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或服务,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形成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组合拳。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奖励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鼓励创新、企业表彰奖励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激励。各监管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建立健全落实信货任务指标考核体系,完善高新区信货评价机制,强化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考核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高新区金融发展环境。

  (二)引导鼓励创新信货融资模式,切实加大有效信货投入

  一是加强对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的信货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分别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对符合货款条件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大科技含量较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二是继续加大对科技资源大市场建设的信货支持,要针对技术转移、成果交易、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融资需求与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业务流程,切实加大对科技资源大市场建设的信货支持。三是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的合作,大力推行"企业+担保基金+银行"银行+担保+合理的风险补偿"、"股权+债权〃等融资模式,有效满足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构建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高新区相关部门要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有效发挥政府在企业上市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努力创造有利的企业上市环境和条件。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支持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主营业务突出、规范运作、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并努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二是具备债券承销资格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其在银行间市场的信息技术和承销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可转换债券、私募债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联合提供担保服务,提高集合债券信用等级。三是加大新三板挂牌企业奖励扶持和补贴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持续推动区内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积极运用信托方式,通过向社会募资开展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业务,支持高新区企业的发展。

  (四)积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建立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并扩充扶持政策的相关内容。探索建立适合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对向自主创新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视其不同阶段的风险高低,提供差别化的风险补贴等。探索完善国有创投企业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如允许国有创投机构采取期股、期权、奖励等多种分配方式,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二是不断优化促进风险投资的外部融资环境,进一步健全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上市咨询、财务辅导等中介服务体系,为创投企业提供相应支持。发挥创业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创投行业与政府部门、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加大对创投企业及其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大力推进融资平台企业的功能转型,充分发挥产业融资服务功能

  根据中央政府及监管层的政策导向,融资平台企业改制和业务转型是现实发展的必然。结合高新区融资平台实际和未来城市建设及产业发展战略,政府融资平台要逐步弱化现有的集团化〃投、融、建、管〃思路,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模式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的投资和运营;通过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和各项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探索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与金融结构开展战略融资合作,使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真正转型成为西安市战略产业发展扶持平台,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高效对接,更好地发挥产业融资服务功能。

  (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促进高新区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是建议拓宽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范围,通过把采用发行债券、上市融资、融资租赁等其他融资方式的企业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数据库,并向相关机构开放查询功能,从而达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及为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有效信息支持的目的。二是继续推进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积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整合担保资源,加快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为补充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担保机构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不断优化信用担保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财政金融论文 篇四

  摘要:

在新形势下,开展财政金融审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出我国财政的重要职能,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进而更好地顺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强化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路径进行展开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

: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路径

  目前,开展财政金融审计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已经得到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要想将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落实到位,赋予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为财政金融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企业资金来源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给予我国宏观调控顺利实施强有力的生机与活力。

  一、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主要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一定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可以调整和干预相应的经济活动。其中,对于宏观调控方式来说,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正确利用宏观调控工具,为我国经济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我国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因此,在我国宏观调控方式中,财政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目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中,属于监督工作之一,其目标就是需要执行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相关政策。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计[1],引导政府的财政和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所以可以发挥出我国操作的重要职能。

  (二)有利于落实我国的全面监督

  现阶段,财政金融审计机关,需要对下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情况、本级政府的预算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在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中,已经实现了向上审下、同级审计相结合制度形式的顺利过渡,基于这一制度的变化,可以扩大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相关领域,进一步强化审计力度,并且还可以形成更为全面的财政监管方式。与此同时,完善的财政金融审计制度可以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为政府掌握預算执行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

  二、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独立性严重缺失

  在金融审计工作中,高度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审计功能。在新时期下,我国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薄弱点和空白点。现阶段,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管理我国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财政局、银行等机构属于管理对象和审计机构成员。一般来说,金融审计内容和审计任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管理者的思想观念[2],在实际上,对同级政府活动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造成了金融审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严重缺失。

  (二)审计权威性尚未体现,影响职能发挥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权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由于人员思想观念的误区,金融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其参与程度也明显不足。如果在审计中发现问题,没有严格进行追究,再加上缺少完善的整治机制,相关工作受到了高层管理者的制约和限制,其监督力度严重缺失。

  (三)行政干预比较大,责任不清晰

  现阶段,在财政金融审计机制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要分别负责管理行政和业务方面的工作,财政金融审计受到了双重性的制约和限制。如果在审计工作中,查出存在与当地利益相关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听从当地政府的安排和指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财政金融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地方行政干预行为,审计工作与依法查办和公正审计相差比较大,严重影响着审计执法力和公信力。

  此外,在实际财政金融审查过程中,对经济责任界定比较模糊、混淆,在财政金融审计实施过程中,很难对资产核算与清查进行深入清查,审计工作重点仅仅局限于会计数据方面,难以准确确定新旧资产的损益责任。

  三、强化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路径分析

  (一)赋予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独立性

  在财政审计工作中,要想实现公平性和公正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财政审计制度,将审计工作人员的执法权限规范化、明确化[3],实现财政金融审计部门的人力、物力的独立性。并且还要具备相关法律法规来作为保障,赋予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自身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将财政审计工作落实到位。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分工审计管理工作,做到权责明确,为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提高财政金融审计权威性,强化部门之间联系

  在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中,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对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控制,并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还要制定清晰明确的授权审批制度、会计控制系统等审计内容,及时修复审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将审计的监督与控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对于不严格遵守金融制度的人员或行为,要及时给予警告或处理,必要时要交由司法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确定第一责任人,进而强化金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加强金融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财政金融审计平台

  在网络信息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将审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加强金融软件的开发[4],实施联网审计,对监督与控制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构建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全面发挥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的作用,集中整合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方法,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监控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这也更加明确提出了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确保财政金融审计水平的稳步提升。

  同时,要构建全新的财政金融审计平台,实现金融数据与财政数据之间的无缝对接,根据国家财政统一账户体系,要确保资金收入的来源途径固定化、稳定化,严控财政资金流向。实施财政资金账户交易制度,将各个财政支出科目进行明确区分,采用最为适宜的财政资金支付方法,将银行数据和财政数据紧密连接在一起,全面分析和对比预算、国库支付以及账户流水等内容,规范资金流。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金融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要想更好地顺应新形势下,要将国家审计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实时跟踪审计机构,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审计标准,采取可行的审计培训措施,确保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并且加强知识竞赛或业务测评等活动方式的灵活运用,保证审计人员较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具备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

  除此之外,审计工作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知识,胜任岗位的新技能。审计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端正态度,学习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强化审计人员的创新观念,与金融体制创新要求相协调,对企业资产的完整性进行全面审查,对资产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严格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加强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势在必行,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职能效应,确保财政金融审计高度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财政金融论文 篇五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财政、金融支持。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在二氧化碳减排、改善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xx年12月11日签订的《巴黎协定》被视为全球第一个气候框架协议,随着中国到20xx年碳减排的新承诺,中国已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减少碳排放,我国的碳减排市场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利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适当施以行政手段,配合强制减排政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节能减排的深化。

  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税收对策。

  要完整和准确地判断一国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既需要考虑客观物质层面各种因素的变化,也需要考虑主观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因素,如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考核体系、低碳产业政策、低碳科技政策、碳税、碳交易等一系列有关低碳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安排和举措。

  运用财政政策有效激励企业,引导全社会提高对低碳的认识,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预算编制与资金投入时有必要做出倾斜,加大对低碳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和刺激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在创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还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还要采取产业投资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搭建投融资平台、信用担保、保费补贴、发现引进项目和人才奖励等新形式,加大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降碳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领域节能减排资金,加强统筹安排,提高使用效率,促进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需求相匹配。

  进一步完善优惠税收、价格政策。要充分发挥优惠税收、价格政策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对利用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的环保企业、低碳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二是切实落实企业购置使用节能设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推动落实从碳减排、可再生能源、节能、鼓励出口等方面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和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对大力兴建环保设施的企业实施补贴奖励政策;五是实施生态税改革;六是实施能源税收的优惠政策,促进工农业生产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能源开采和利用等行业的企业用电和取暖,采取生态税率优惠政策;七是对大力推广环保的企业,免除部分税收或享受折扣优惠。当然,财税、价格政策机制也可以抑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外部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所以,可以通过财税政策制约高碳经济、高碳产业的发展,比如通过限制性税收政策、开征环境税并辅以适当的政府行政手段、完善高能耗行业的差别定价和差别税收制度等。

  加快推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观念转变。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科技研发型项目上,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之前的生产制造型的项目,特别是要密切关注那些有助于提高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型项目。要尽可能降低外商投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加快推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观念转变,鼓励外商投资投向现代农业、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领域。有必要强调的是,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大力整合各方资源,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切实加大绿色项目推介力度,提高对外招商竞争力,实施精准化招商、积极推动股权招商、大力开展绿色主题招商等。

  成立中央绿色发展基金,给予适度规模。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开发性金融资金、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资金共同组建中央绿色发展基金。采取公司制办法,即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基金投资的主要范围是符合国家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要求的大中型、中长期、战略型绿色项目。作为具有可持续性示范效应的绿色项目,基金投资的模式可以是股权投资,也可以通过债权投资担保的方式进行。

  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对策。

  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除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以外,还应该注重发挥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作用。目前,从国际上看,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为主题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已开始影响全球。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产业结构问题、技术利用问题,更是一个体制和制度问题。

  完善绿色信贷体系,支持绿色债券发行,设立绿色银行。商业银行要明确绿色信贷涉及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绿色生态、现代服务产业等领域及其重点项目和客户,明确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区域发展任务等,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优化信贷结构。在发展绿色信贷的同时,还要加快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要鼓励商业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包括加快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的步伐;还要设立绿色银行,通过低息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以及优先贷款等方式,解决商业信贷在低碳经济基础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缺位问题。要积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按照国际标准和中国银监会相应规则的要求把控信贷资产的投放,努力打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绿色银行。

  拓展证券期货类碳金融创新体系。其一,持续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排放权金融服务、绿色融资服务和个人低碳消费金融服务等领域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低碳公益类理财产品为载体,在投资人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通过建立“个人绿色档案”,鼓励其在预期投资收益中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培养大众环保意识,实现自愿减排;通过开发环保益民的“绿色管家”服务,立足于服务大型环境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使用和调拨的集中管理以方便环保客户,从而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碳金融方面推出购碳代理、碳资产质押授信、核证碳减排量履约保函等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鼓励商业银行以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缓解节能服务公司有效担保不足、融资难的问题。

  其二,商业银行在传统产品、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发基于绿色金融融资和碳排放权交易的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排污权抵押融资、碳资产质押融资、节能减排融资等新兴产品,不断满足节能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企业等对融资租赁服务的需求;提供节能减排设备服务商、制造商融资模式,提供包括债券承销、融资租赁、引入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并积极探索以能效信贷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证券公司可以考虑推出碳证券相关业务,主要包括碳债券和碳资产证券化等,加快开发碳质押、碳期货、掉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业务,推广担保型CCER远期合约;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兴产业和企业特点的私募债和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要构建完善的绿色股票指数,有效降低绿色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其三,推广绿色投资银行业务等相关顾问咨询业务,包括评估单个减排项目预期产生碳减排信用的可能性和数量,评估相关债券发行的潜在市场,为碳信用买家和卖家进行风险分析和交易决策提供便利;也要筛选相关行业有融资需求且环保意识较高的客户,为其设计绿色投资银行业务综合性解决方案。

  其四,保险公司也可以推出与碳排放有关的碳保险市场产品,为低碳企业及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的各方搭建资金筹集和风险规避的交易平台。一方面,利用保险形式刺激各行业实现低碳减排,例如低碳汽车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等;另一方面,可对在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由于价格波动、信用危机和交易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规避和担保,例如森林碳保险、碳排放权信用保险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引导保险机构提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保险产品。

  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投融资平台,发展小微金融公司。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统筹考虑环境与碳排放的税种税率等,降低碳排放量;要积极推进场外市场建设,发展股权交易所,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还要尽快提升产权交易所的功能,促进金融资产交易、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知识产权、排放权、农村产权等交易平台的建设,加大与“新三板”市场对接的力度。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为低碳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解决低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还要积极支持并鼓励低碳企业发行低碳债券或者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总之,构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金融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切实调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进行碳交易的积极性,并最终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和碳金融交易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论文 篇六

  当前,河北省保定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中小型企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失业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劳动力市场、社保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对就业服务机构实行差别税率和税收补贴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和加大小额信贷工作力度的金融政策。

  就业和再就业是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工作重点,特别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及出口企业濒临破产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失业问题,使全市就业问题严峻。展望“十二五”时期全市就业与再就业形势,其有利因素很多,但也存在压力,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扩大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

  当前保定市劳动力就业现状

  失业人数增加,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20xx年年末全市国有下岗职工人数为76534人,20xx年二季度末人数略有下降,为74283人。20xx年到再就业服务中心登记的失业人员人数略有上升,一季度为35942人,二季度为37459人。加之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凸显出劳动力供需矛盾与就业压力。由此可知,保定市失业人员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率提高,这表明保定市的劳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从行业需求看,72.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这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行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这样的态势仍然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说明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社会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阵地。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要地位。其中用人需求约57.4%的比重集中在中小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招工比重极小。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求聘的职业。从百花路劳动市场了解到,招聘单位100%为企业,其中小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招聘人数占主要地位。

  保定市扩大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劳动力资源供给远大于需求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快。据20xx年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xx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109.86万人。与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了37.14万人,增长13.61%,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73个百分点。第二,外来劳动力大量涌入。保定市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流动就业。“十二五”时期,预计保定市外来劳动力每年要超过20—30万人左右。第三,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富余人员从企业下岗或失业,农村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第四,大学生就业依然是个难题。每年保定市毕业生近3万人,如此迅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供给,给就业岗位的竞争形成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供需对比只是反映了总量情况,事实上我国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结构不对称问题,往往存在专业方向、学位登记、就业地域等结构性失衡问题。

  (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从世界各国的规律来看:许多国家劳动力的65%—80%在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就业,发达国家每千人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是45—55个,而我国只有53%的劳动力在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不到30个。而保定市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为26个。由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造成失业人口过多,将会形成大量的低收入和微薄收入人口,从而扩大收入分配差异程度。保定市中小企业群体庞大但规模偏小。全市拥有各类民营经济组织20.6万个,九成左右民营经济组织徘徊在从业人员8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阶段。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62家,仅占民营企业户数的3.4%。其中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仅47家,占比仅为5.5%。

  (三)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

  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行业的就业在萎缩,也不断地会有新的就业岗位在增长,这部分新增的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有新的要求,而且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从原有就业岗位上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总有一部分会因为学历、技能、年龄等不适应新的岗位要求而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现象在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将长期存在。据20xx年保定市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市场求人倍率(用人单位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为0.86,求职成功率为56%,表明当年进入市场的每100名求职者中有14人是因为用人需求不足而未能就业,另有30人是因为供求匹配上的原因导致劳动就业机会流失。

  (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就业和再就业经费紧张,尤其是县、区劳动力市场设施落后,同时又缺乏资金投入,无法形成市场规模和市场就业氛围。劳动力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影响供需双方对劳动用工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目前,各级职业培训机构对就业人员培训起点及培训质量较低,大部分只是培训初、中级技术,难以满足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也导致劳动者就业相对困难。

  由表可知,85.9%的失业者表示找工作时没有获得过街道或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91.6%的失业者表示尚未领取过最低生活保障金;95.9%的失业者表示从未得到过工会、残联、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帮助支持;79.7%的失业者表示没有获得过职业介绍机构的帮助支持。可见,保定市作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等城市,对于失业者再就业而言,来自正式支持(政府的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等)的缺失与滞后,是导致失业增加的另一原因。

  促进保定市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

  (一)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

  1、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就业需求。目前,全市建立规范的职业介绍所,全面开展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和“一三一”服务活动,使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加强职业介绍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拓宽就业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意识。要重视民办中介机构的发展,按照“加快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发展,培育以公益性为主,民办中介、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网络,满足各类人员、各用人层次需要。延伸市场网络覆盖范围。劳动力市场网络要向街道延伸,不仅在城区街道办事处、人口集中的镇设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城市社区应普遍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建设应与小城镇建设相同步,并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联通城乡、覆盖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就业安全机制。一是确保劳动适龄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首先解决失业、待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其次为企业人员流动创造条件。许多国有和集体企业希望充实人员,但是由于富余人员过多,而且富余人员走向社会又害怕没有保障,不愿离开,从而造成企业负担沉重,给企业更新人员带来很大阻力。另外,应简化办理企业职工流动手续。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吸纳劳动力能力强;二是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大,新兴的金融、保险、电信、中介服务等部门要求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而传统的商业、饮食、社区服务等部门则可以吸纳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

  首先,优先发展基础性先导行业,尽快形成快捷高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形成发达的金融保险业。通过这些先导行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大大扩展就业容量。

  其次,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保定关联度很强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和就业带动力。保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加强统一规划,增大投入,优化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提高保定旅游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促进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社区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成为城市经济中独特的新兴产业。从就业角度来看,社区服务业兼具就业弹性大和适合劳动力面广的两大突出优势,更是吸纳劳动力的良好渠道。今后保定市在产业政策中应把社区服务产业纳入着重培育的新兴产业,进行必要的产业引导和政策指导,并协调财政、金融政策,对社区服务产业给予充分的扶持,促进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对第三产业实行差别税率,通过对第三产业实行差别税率等税收优惠,使它们的利润率不致为负或接近那平均利润率水平,以扶持其发展。

  对服务业给予倾斜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促进传统的服务业升级的同时,应提供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在税收发票的最低营业额、注册资本、资质要求等方面降低进入门槛,让从事社区服务的民间资本进入,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优化政策环境。

  支持与规范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对从事就业介绍、劳动者岗位能力培训的中介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政府资金支持,给予对外劳务输出的中介机构税收补贴。

  (三)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

  加大小额信贷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各项制度和机制。新的就业扶持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对象、范围上进行了适当扩展。在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中,小额信贷扶持政策是下岗失业人员最关注的。要按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小额信贷工作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改进担保程序,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促进再就业。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度降低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营业网点数量的增加,只要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准入条件,就予以支持;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同时市场占有份额小,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服务对象又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对中小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应给予一定的优惠。

  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撑力度。目前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应当努力开辟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入,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对从业者供给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系统。

相关文章

浅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论文【优秀3篇】

【摘 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的人所进行的在职业活动方面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是中国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为主要功能,学校教...
论文2019-05-07
浅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论文【优秀3篇】

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研究论文【优质3篇】

摘要:探讨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与维护工作,包括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当前变电运行设备维护工作的不足、可行的建议等,以期明晰当前状况,完善对应措施,指导于后续工作。关键词:变电运行设备;自动化...
论文2013-07-01
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研究论文【优质3篇】

云种养条件下的休闲生态农业新模式论文(优质3篇)

1.当今农村发展现状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1978年推行大包干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就以个体经济为主导发展方向。诚然,包产到户解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为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传统的农业经济...
论文2016-05-09
云种养条件下的休闲生态农业新模式论文(优质3篇)

汽车节能技术与节能方法分析论文【实用3篇】

汽车节能技术是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一种非常科学、先进的节能技术,加快代用燃料汽车推广和使用,对于促进汽车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1汽车自身因素汽车发动机性能来看,发动机...
论文2011-04-06
汽车节能技术与节能方法分析论文【实用3篇】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优选3篇】

古典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具体表现在漫长的世界服装发展史上,古典主义风格的服装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鲜明的风格特征、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对后世服装设计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而备受关注和推崇。当今社会,世界...
论文2011-05-09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优选3篇】

玉米规模化种植农艺与机械技术分析论文(优秀3篇)

摘要:玉米是我国农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种植,尤其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产量很高,在我国的产业中,玉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酿酒,日常食物加工中都有玉米的加入,所以提高玉米机械化种植很重要,本...
论文2012-07-02
玉米规模化种植农艺与机械技术分析论文(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