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论文【优选3篇】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论文 篇一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和建筑使用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并提高建筑使用效率的一种建筑形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本文将从发展前景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首先,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低碳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需求。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到2020年,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这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其次,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技术和设计水平的不足。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实践经验。其次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由于低碳建筑的成本较高,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导致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再次是政策支持的不够。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建筑政策和标准,但是实施的力度和效果还需要加强,以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体系。
针对以上的制约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首先,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水平。其次,完善市场机制,鼓励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降低低碳建筑的投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建筑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总之,我国低碳建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低碳建筑才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论文 篇二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和建筑使用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并提高建筑使用效率的一种建筑形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本文将从发展前景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广阔。低碳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建筑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低碳建筑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低碳建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到2020年,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这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然而,低碳建筑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技术和设计水平的不足。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实践经验。其次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由于低碳建筑的成本较高,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导致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再次是政策支持的不够。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建筑政策和标准,但是实施的力度和效果还需要加强,以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体系。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首先,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水平。其次,完善市场机制,鼓励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降低低碳建筑的投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建筑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总之,我国低碳建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低碳建筑才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论文 篇三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论文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低碳环保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建筑在我国房地产中的应用,本文对我国低碳建筑在房地产应用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前公众对低碳建筑的参与意识还不是很强,参与形式比较单一;低碳建筑节能相应的政策和执行机制不是很完善;固碳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不善。
【关键词】低碳建筑;发展前景;城镇化建设
一、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一)低碳
建筑的发展前景低碳建筑物的发展能迅速而有效地降低碳的排放量,这是其最直观的利益。除此之外,发展低碳房地产业,不仅是国家整体将碳排放目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承诺的要求,而且还是实现低碳建筑产业走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低碳建筑对于我国发展和谐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低碳建筑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温室效应的压力,而且是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低碳建筑理念下的房地产发展不仅带给房地产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荣誉感,其中隐藏的商机还可以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为开发商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从长远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必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和民众低碳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必将朝着低碳地产行进。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
1.发展低碳建筑的经济意义
现今社会,尤其是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脚步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惜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以求住房环境的优越舒适。因此就产生了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损耗和浪费,同时也会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长。在此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建筑,不仅有助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同时也可以降低由于高造价而带来的经济压力,这就意味着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2.发展低碳建筑的环境意义
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电磁污染、噪音污染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了环境总污染的1/3。不仅如此,建筑物在建造或拆毁重建的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达到了一个可观的程度,且难以降解,清除不及时会改变土壤的特性,影响周围植物的生长。而低碳建筑的特点就是低排放、低污染,则发展低碳建筑,能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日益加剧的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
3.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意义
低碳建筑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低碳建筑可以通过使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等高新技术,提高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效率,达到建筑环境健康舒适的目的,从而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体现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价值。将发展低碳建筑与建设和谐社会相结合,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达到人、自然、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二、低碳建筑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公众参与度不高
全球气候正在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在我国表现在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在一些大的城市,部分人组织起来,参与到低碳行动中去。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但参与的形式较为单一,发挥的实际效用也并不是十分明显。怎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缺乏系统的知识。另外,参与方式也较为单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宣传教育仍旧是当前政府、媒体对大众的主要引导方向,诸如讲座、文艺晚会、杂志等,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但是就公众实际的参与情况来看,个人参与是主要的形式,体现为一些比较浅层次的低碳环保活动,诸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个人利益是公众关注低碳环保的着眼点,为此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很强,就参与方式来看,主要是事后参与,末端参与,缺乏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
(二)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到位
虽然建筑节能标准、规范等颁布了不少,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建筑节能的推广并不是很理想,节能技术政策的实施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的低碳建筑政策与机制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缺乏低碳建筑政策体系,建筑节能是我们一直致力推广的,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不健全,许多节能标准还不完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行业标准失范情况严重;设计阶段是当前节能标准涉及的内容,而建筑的检验上却没有相应的标准。政策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地规范低碳建筑的发展,影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其二,政策执行效果较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低碳建筑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这不但体现在行政体制上,还体现在财政制度上,制度创新、政策推广、资金补贴等都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另外,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依靠房地产开发企业、住户的自觉行动,而需要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对其进行激励,调动其参与低碳建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市场,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三)缺乏资金支持
尽管当前参与低碳建筑技术开发行业的投资主体更加广泛,国际金融组织、大型国际能源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都纷纷参与了行业的开发,建筑行业正向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主体投资额较少,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从国内情况来看,由于低碳技术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国内银行不愿贷款,更不愿提供超过巧年的长期贷款。从国际资本市场上来看,尽管国际贷款期限较长,一般长达20年,但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己经取消了对中国的软贷款,而且由于利用国际今天组织贷款谈判过程长,管理程序繁琐等造成贷款的隐形成本很高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易兰,于秀娟.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碳管理流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
[2]李天申.当代中国本土化建筑创作倾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作者:刘超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