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推荐3篇】
新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一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派别,它关注的是经济行为与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制度对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规则的集合,它们约束着经济主体的行为。制度可以是正式的,如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习惯、道德和社会规范。这些制度规定了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和权利义务。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设计对于经济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新和投资,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反,一个糟糕的制度设计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产出。
第三,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的演化过程。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演化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通过制度的演化,经济主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还关注制度的影响因素。它认为制度的形成和演化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制度的性质和演化方向。
总而言之,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注经济行为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经济学派别。它认为制度是规则的集合,规定了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和权利义务。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的设计、演化和影响因素对经济效率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究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理解经济行为和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二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行为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学派别。它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并认为制度的设计、演化和影响因素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行为的基础。制度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约束着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和权利义务。它们可以是正式的制度,如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制度,如习惯、道德和社会规范。制度的存在和运作对于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设计对于经济效率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新和投资,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反,一个糟糕的制度设计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产出。因此,制度的设计需要考虑经济主体的动机和激励机制,以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第三,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的演化过程。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演化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通过制度的演化,经济主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制度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的影响因素。它认为制度的形成和演化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制度的性质和演化方向。因此,研究制度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经济行为和制度的关系至关重要。
总之,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行为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学派别。它认为制度对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并强调制度的设计、演化和影响因素对经济效率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究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理解经济行为和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三
新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
12、交易费用:是企业(也包括个人)在寻找与其它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活动时,为在价格方面或其它方面达成协议、合同、契约,并确保其条款得以实施而所产生的成本。
13、资产专用性: 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进 行再配置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4、产权: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却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 产权的本质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
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15、私有产权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某 一特定的人或家庭,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 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
16、共有产权 :对公共产品进行数量分配必须借助于某些政治机制和强制机制, 或依靠某个集体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系列权利束由集体成员共享,构成共有产权。
17、外部性:某项交易活动通过非价格机制的传递而对第三者产生有利的或不 利的经济影响。
18、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市场机制都可
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19、科斯第二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那么,不同的产权界定则意味着不同 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
20、制度效率 :新制度经济学家从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的对比来解释制度效率。
21、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22、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 更优、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也是新制度产生,并 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23、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由一国的基本制度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
24、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其决策支配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是推动 制度变迁的第一力量;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
25、次级行动团体:同样是一个决策单位,其作用在于帮助第一行动集团推进制度变迁的进程 。
26、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被用于新的制度安排结构时,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制度安排结构的收入。
27、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指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强大影响。
28、渐进式制度变迁:渐进 变迁是指变迁过程相对平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不引起大的社会震荡的变迁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从启动变迁到 完成变迁需要较长时间。
29、激进式制度变迁:也可称之为突进式或革命式变迁,还被比喻为“休克疗法” , 即在短期内,不顾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创新或变革的方式。
30、局部制度变迁: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它制度而变迁;局部制度变迁包括单项变迁或几项变迁。局部变迁能够成为事实,源于各项制度或各个地区的制度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31、整体制度变迁: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 整体制度变迁的本质在于各种制度的协调、配套。 整体式制度变迁基于特定社会 范围内各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
32、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 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33、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而实 现的制度变迁。
34、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一旦行为人发现制度的不均衡和外在利润的存在,就 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需求能否转变为新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赞同、支持和推 动这种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集合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力量对比中是否处于优势地 位。
35、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和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 量的对比。
36、制度均衡: 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变迁需求和供给因素一定时,制度变迁的
供给适应制度变迁需求、制度安排不再变动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之所以不再变 动,主要是因为改变现存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了变迁带来的收益。
37、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意改变而又尚未 改变的状态。从供求关系看,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
38、制度变迁方式: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 、 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