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与隐居【优质3篇】
出仕与隐居 篇一:追求成功与内心平静的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对于追求成功和内心平静之间常常面临抉择。有些人选择投身于职场,争取更高的地位和财富,而有些人则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但最终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追求。
选择出仕,追求成功,意味着人们要投身于繁忙的职场,面对竞争与挑战。在职场中,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追求成功的人往往具备坚韧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他们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奋斗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然而,选择出仕也意味着要面对职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人们常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长时间的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会导致身心健康的问题,使人感到疲倦和压力。此外,职场上的竞争也可能会让人陷入焦虑和不安,无法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相比之下,选择隐居,追求内心平静,意味着人们选择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隐居者通常选择远离尘嚣的地方,远离喧嚣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满足和自由。在隐居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追求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然而,选择隐居也意味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隐居者常常需要面对孤独和寂寞的问题,他们与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可能会感到孤立和无助。此外,隐居也可能会让人与现实脱节,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个人的职业和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选择出仕和隐居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有些人追求成功和财富,愿意投身于职场的竞争和挑战。而有些人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和谐,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出仕与隐居 篇三
出仕与隐居
古人中不甘于平庸者,最常见的两种出路:一种是典型的“出身仕汉羽林郎”,参军,便有可能出人头地。不过这种方法一是受到身体的局限,第二点是保证不了生命安全,虽有话说:“纵死犹闻侠骨香。”但死的几率大,死后有没有“侠骨香”就不一定了。
于是大多数人都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科举考四书五经,也考八股文等等。但年年花样不翻新,考察的东西非常死板,选拔出的“人才”不一定有能力。追根溯源,孔子是很早就提倡“仕”的,但孔子又有话了,说“仕”是为了寻求“大道”,也就是说,只要寻求到了“大道”,不管你是村夫还是农民,孔子都十分敬重。也就是说,主要目的不是当官,而是悟道。
道为何物?并非黄老之道,并非孔孟之道,也并非禅宗之道。道独立于天地间,一旦领悟到了人生、人世的最高境界,便叫悟道。六祖慧能说的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有尘埃?”此中“佛性”便是“道”,悟道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
所以说,人生的最高追求应是悟道。而“仕”只是一种方式。但后期科举已完全违背了选拔“仕“的本意,而众多读书人,例如范进,也仅仅是利用科举获取功名。正是众多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扭曲了科举考试,而正是科举考试,残害了众多范进。
少数范进爬上了统治阶级,但他们腹中只有迂腐陈旧的一套,不仅推动不了社会发展,甚至倒行逆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出仕的悲哀,更是出不了仕的悲哀。
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另一些人则不干了,他们不愿过这样的人生,于是隐居山野,亲自耕种,以供生活。这样的隐居者有陶渊明这样留有诗文在的,但更多的是无名之人。
但这样的话,就等于放弃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有社会抱负的人是不干的。即使他们向往隐居,厌恶世俗,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得不通过科举之路。
这就是隐居的悲哀,更是想隐居又不忍隐居者的悲哀。
于是古代知识分子就面临了两难的'抉择。最为痛苦的是白居易,他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却又无时不刻不向往隐居生活。他在《琵琶行》
中写到自己“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行绕宅生。”的落魄境地时,内心是很悲愤的。但有时他又会写道:“怅望青田云水遥。”说明他在希翼出仕的同时又向往隐居,这种情怀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仕与隐居,只是两种不同的悟道方式。范进们的悲哀之处不完全在于他们沦为了腐朽的科举制的牺牲品,更在于他们忙碌一生,疲惫一生,却没有自己的“道”,没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出仕或是隐居,都是失败的。假如他出仕只为了功名利禄,隐居只为了显示清高,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人生,应像孔子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