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研究报告【通用3篇】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 篇一
标题: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摘要:植物生长与光照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的观察和实验,探讨了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引言: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生长发育的。光照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
方法:选择同样的植物品种,在光照条件下设置三组实验组:高光照组、适宜光照组和低光照组。每组设置五个重复。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和颜色。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最好。适宜光照组的植物生长高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叶片数量也最多。高光照组的植物生长较差,植物高度较低,叶片数量少且颜色较浅。低光照组的植物生长也不理想,植物高度较低,叶片数量少且颜色较深。
讨论: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高光照会导致植物过度蒸腾,水分流失增加,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低光照则会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因此,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为了促进植物生长,我们应该为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确保光照充足但不过强或过弱。这对于培育健康的植物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 篇二
标题:酸碱溶液的中性化反应
摘要:本文通过对酸碱溶液的中性化反应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了酸碱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反应,以及中性化反应的特点。
引言: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溶液,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H+)和酸根离子,碱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OH-)。当酸和碱混合时,会发生中性化反应,产生中性溶液。本研究旨在研究酸碱溶液的中性化反应过程以及特点。
方法:选择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将它们分别注入两个试管中。将试管倾斜,让两种溶液缓慢混合。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当酸和碱混合时,产生了一种中性溶液。在混合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的反应现象,即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同时,溶液的pH值也发生变化,从酸性或碱性逐渐接近中性。
讨论:酸碱溶液的中性化反应是由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反应导致的。这种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一个可逆反应。在中性化反应中,溶液的酸碱性质被中和,产生了中性的溶液。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酸碱溶液的中性化反应是由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反应导致的。中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一个可逆反应。中性化反应使溶液的酸碱性质被中和,产生了中性的溶液。对于了解酸碱溶液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 篇三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生中“科学小论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周XX
(发表在2010.11《小学科学》)
一、调查的背景
1、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学校教育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取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在这个日益被科技技术所塑造的世界中生存做好准备。
2、小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一个将所学所知外化的途径与平台,而科学小论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既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所学所知,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激发、促进。从而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近几年来,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多次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小论文”比赛。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希望以此调查为一突破口,能寻求一些途径,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于观察、访谈、研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1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将历年收集来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学生的写作规律,翻看了南京市近两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科学教师同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想法;最后查阅一些书籍和资料,总结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小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写。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如下现象: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面对新知——“怕动笔”。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则把有效的学习过程归纳为“闻——见——知——行”的活动,西方国家近来则把它概括为“听来的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现在的学生面对较高负担的学习压力,会自己减轻认
为不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很多孩子“怕动笔”,想想说说没问题,但是要写下来,特别是按照有一定逻辑要求的“写论文”,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却步。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动笔写下自己的发现,更多的学生只停留在“听听、看看”的阶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体验真正的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2、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好的题材可写呢!笔者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94%的学生对于写科学小论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更多地老师给一些题材和启示。
3、面对内容——“简单堆积”。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
调查中,66%的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只是将“现成”的科学原理“搬到”相应的科学现象中去,缺乏自我发现、自我鉴别、自我论证的一个过程。27%的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整理和拓展,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4、面对过程——“短、平、快”
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表四 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时间统计图
80%的学生都把科学小论文等同于语文中的“作文”,认为1天,最多3天就能“炮制”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有一点科学知识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要经历题材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探究的过程——结论的取得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
1、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29名学生中有78.3%学生都写过科学小论文,但是只有27.9%是在科学课上要求写的,有近50%的学生是在语文课上写到相关作文时写下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我们还太拘泥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急待提高。
2、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
翻看了学生近几年写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大多数还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蚂蚁搬家的秘密》这些比较浅显、大众的素材中。在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涉及的内容较广,平均每位学生写有2篇以上的科学小论文,这也与他们任教的科学教师有关(该教师是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与同行的对话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科学教师自身对科学小论文的理解就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没有写过专业论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调查思考及打算
1、思考。这几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活动中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缺乏一颗“敏感的心”,教师亦是如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能达成的任务,笔者希望通过“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哪怕仅仅就是尝试了一点皮毛,要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去。
2、打算。笔者准备在每学期的科学教学中安排一点时间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且跟踪1——2个个案例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能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卫光平.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M],2007.6第1版第3次印刷。
[4]周庆林. 青少年科技写作竞赛指导 [M],2005.2 第1版 第1次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