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通用4篇)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篇一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在这次地质实习中,我所选择的实习地点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石门寨。石门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一座以奇峰险峭和古朴民俗而闻名的山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习活动,我对石门寨的地质特征和形成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石门寨地质景观主要由石门、石庙和石寨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石门是最为著名的地质景观之一,它是由一块巨大的石头悬挂在两座山峰之间形成的。据研究人员的测量,这块巨石高达120米,宽度达100米,厚度达10米,重达数万吨。这个巨大的石门给人一种悬空的感觉,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通过对石门寨的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发现石门寨地质构造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这两类岩石分布广泛,形成了石门寨独特的地貌景观。花岗岩是一种具有均匀结构和细腻晶粒的岩石,它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而片麻岩是一种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岩石,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是一种理想的装饰材料。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观了石门寨的石庙和石寨。石庙是一座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庙宇,它以其奇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石寨则是一座以石头为围墙的民居,它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地,也是游客们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这些地方,我对石门寨的地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之,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对石门寨的地质特征和形成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石门寨作为一座以奇峰险峭和古朴民俗而闻名的山寨,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保护的地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石门寨,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篇二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篇二
在这次地质实习中,我选择了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石门寨作为实习地点。通过实地考察和实习活动,我对石门寨的地质特征和形成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石门寨地质遗迹主要是指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地质景观。石门寨地质遗迹包括石门、石庙、石寨等,这些地质遗迹以其奇特的形状和丰富的地质特征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开发和游客的涌入,这些地质遗迹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利用石门寨的地质遗迹,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加强对石门寨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对石门寨地质遗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历史和地质特征,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应加强对石门寨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和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和教育讲座,可以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对石门寨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再次,应加强对石门寨地质遗迹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可以加强对石门寨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可持续利用。
最后,我还参观了石门寨的石庙和石寨,并对其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石庙作为一座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庙宇,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应加强对其保护和修复工作。石寨作为当地居民的居住地,也是游客们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其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总之,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对石门寨的地质特征和形成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石门寨,共同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地质遗迹。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篇三
2017-10-30 04:03:30 | #1楼回目录
石门寨地质实习报告 篇四
学校: 学号:201607756 姓名:
目 录
前言······································································1
地层层序及特征····················································5
岩石特征·····························································13
构造特征·····························································18
地质发展简史······················································24
外动力地质现象··················································28
地质矿产·····························································31
结束语································································34
石门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2017-10-30 04:02:15 | #2楼回目录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前言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需专业课打下基矗
实习的要求:1·野外实习记录
野外现场地质记录要求详细清晰,客观如实反映地质露头点实际情况。每日记录整理。野外采集少量标本,编号。
2·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
2·底层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
4·外动力地质作用
5·简单的工程问题
进程路线安排:(一)三台洞—燕子矶—门坡
地层:震旦是一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灯影组,幕府山组,仓山组,白垩系浦口组,第四系下蜀组
构造现象:沿江断裂及其他断层
岩溶现象:溶洞
风化作用及崩塌现象
长江流水地质作用:江岸冲刷河漫滩,江心洲
观察点:观泉亭——观澜亭——御碑亭——酒樽石——门坡
(二)老虎山—绣球公园—石头城
地层与岩石: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砺岩,细砂岩,粉砂岩,下蜀土
构造现象:断层,节理,层面
斜坡块体运动现象:滑坡,崩塌
岩石风化现象
观察点:老虎山南坡——明尊石——马大脚脚营—小桃园明城墙——鬼脸城——支护结构
(三)栖霞山
地层:五通组,栖霞组,象山群
岩溶现象:石芽,溶沟,竖井落水洞
河流作用:长江河床,河漫滩
观察点:彩虹明镜——钟楼——舍利塔——品外泉——玉冠峰(纱帽峰)——桃花扇亭——天开岩——碧石亭,叠浪岩
二.地层及岩石组合
三台洞的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是最老的地层。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深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白去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白云石化含核形石灰岩,顶部夹硅质页岩。总厚度258米以上。南京幕府山的灯影组与上述不同,主要岩性为藻白云岩,条纹状藻球粒白云岩,可见葡萄状结构。该地仅出露灯影组上部,未见底。总厚度大于227.7米。目前幕府山所采白云岩运往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作为 1
炼钢的重要熔剂原料。
观澜亭的地层:为白垩系浦口组。浦口组常出露于山麓或低矮丘陵地带。可分两部分。下部 紫红及紫灰色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常因地而异。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厚度100米以上。上部 以紫红色为主的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以及砂砾岩。厚度大于10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门坡的地层: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下蜀组。其分布广泛,常形成基地阶地。下蜀镇出露的岩性为黄色带红的泥,细砂及粘土,其中常含灰质结核。产腹足类化石。本组在南京附近沿江一带发育最好。厚度20米左右。南京燕子矶汽车站附近剖面可为代表,分二段岩性:上段 灰黄色黄土质粘土。结构颇紧,垂直节理良好,故常以大块柱状体崩解。钙质含量较高,常呈拳头状结核出现。透水性较好,古土壤痕迹较差,具铁锰胶膜,孔隙发育。 下段 棕红色粘土结构紧密,粘性较大,常多具铁锰胶膜。崩塌后呈不规则的棱状块。透水性较差,古土壤痕迹甚为显著。与下伏雨花台组呈假整合接触。
舍利塔附近的岩层:为侏罗系象山群。其命名地在南京南象山及北象山。是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钟山及江宁县张冲村石佛庵一带。象山群与下伏黄马青群呈假整合接触,有的地方(如栖霞山等地)为不整合接触。
钟楼附近的岩层: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二叠系分布范围广,露头良好,化石丰富,分二统四组。栖霞组 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可分为四个岩性段:臭灰岩段 为深灰色及黑色厚层生物微晶灰岩。具沥青质,击之有臭味。偶见燧石结核。底部见灰黑色页片状泥质生物灰岩和青灰色中,薄层微晶生物灰岩互层。共厚65米。 下硅质岩段 为黑色薄层燧石岩及纹层状硅质生物微晶灰岩,见腕足类碎片。厚约10米。栖霞灰岩段 为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微晶生物灰岩及生物微晶灰岩。燧石结核较多,成层排列。化石丰富,产蜓类。厚80米左右。上硅质岩段 为黑色纹层状生物微晶灰岩及燧石岩。栖霞组总厚度约150米。与下伏地层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三.地质构造
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 2
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观澜亭处 ,鬼脸城,玉女峰处,都有明显断层。
节理: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
明尊石处为先剪后张,显共轭方式,多成群出现,“X”型共轭节理;马大脚脚印处为同一期应力场中形成的共轭节理,“X”节理;小桃园明城墙处为被胶结的剪节理垂直不开口;桃花扇亭为大型张节理(俗称天开岩)。
四.地表地质作用
风化: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一般可定义为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崩解或蚀变。崩解和蚀变的区别反映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差异。物理作用涉及岩石破碎而不涉及造岩矿物的任何分解。相反,化学作用则意味著一种或多种矿物的蚀变。风化作用产生在结构或成分上不同于母岩的表层物质。风化带称为表土或残馀土。风化作用的下限称为风化面。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岩溶:亦译喀斯特。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这个术语原先用於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区喀斯特,但经过推广,现已用於有类似现象的一切地区。喀斯特现象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地区、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以及美国的中西部、肯塔基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更易於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将石灰 3
岩溶解,并以溶液形式带走。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於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三台洞的观泉亭处为明显的岩溶现象。
河流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斜坡:斜坡系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面的地质体。它包括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两种。前者是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山坡、海岸、河岸等。后者则是由于人类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在自然斜坡基础上形成,其特点是具有较规则的几何形态,如路堑、露天矿坑边帮、运河(渠道)边坡等。斜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坡高和坡脚,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当组成坡体的岩土体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斜坡的变形破坏作用。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自然斜坡发生急剧变化,斜坡的稳定程度也变化极大,往往酿成灾害。
五.地下水
地下水: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
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品外泉就是其中一例。
六.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崩塌: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弓l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 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2)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 利用废钢轨、钢钎及钢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5)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矗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
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
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七.工程岩土体
在工程地质中,把工程作用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结构特征及赋存于某种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体。岩体是在内部的联结力较弱的层理、片理和节理、断层等切割下,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这是岩体的重要特点,使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减弱和消失。使岩体强度远远低于岩石强度,岩体变形远远大于岩石本身,岩体的渗透性远远大于岩石的渗透性。
观泉亭处的白云岩,为碳酸盐的一种,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鉴别方法:新鲜面呈灰白色,灰黑色,浅弱红色,风化表面呈灰黑色,表面有刀砍纹,能被稀盐酸置换。
土体不是一般土层的组合体,而是与工程建筑的稳定、变形有关的土层的组合体。土体是由厚薄不等,性质各异的若干土层,以特定的上、下次序组合在一起的。凡第四纪松散物质沉积成土后,未经受成壤作用的松散物质经受压密固结作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土体,这就是工程地质学中所说的土体,是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研究的对象。而经受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的成壤作用所形成的土体,则称为土壤。
八.结束语
实习感想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使我们学生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如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野外地质现象,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总之,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已经过去,但是它留给我们的记忆仍在,我们要转压力为动力,好好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之才。具体报告内容包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实习内容总结与分析 实习的感想 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至少3本,包括教材、手册、规范等) 实习附图及图名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2017-10-30 04:01:01 | #3楼回目录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言
一.实习地区概况
本次实习地点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119°30’E~119°50’E, 39°50’N~40°10’N,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实习基地柳江煤矿在柳江医院附近。市区长50 km,宽6 km,全市海岸线总长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碣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北山)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
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 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
近几十年来,秦皇岛市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有建材、机械电子、铁道桥梁制造、冶金、化学、店里、纺织等工业和采矿业及轻工业,其中有全国闻名的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秦皇岛市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煤炭、金、铅、铜、铁、锌、石英、耐火粘土、石墨、大理石等40多种。
二.实习基本情况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6年8月1日—25日,为期25天。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两年来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实习和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地质基础的一项综合实习,是必修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临其境,增强感性认识。实习中,在老师的带领,分析,讲解下,初步掌握正确的地质思
维方法,了解地质学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了关于地质测量的目的、了解和掌握了地质填图的规矩、程序和工作方法;学会了计划、布置观察路线、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初步学会了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了指定范围的地质图、实测地层剖面图、测区综合柱状图。
第二章 地层
本次实习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板块,我们所观察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太古界。新太古界末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本地区缺失古、中元古界。新元古界沉积不整合覆盖在新太古界花岗岩之上。新元古代晚期缺失沉积。寒武纪至奥陶纪中期,沉积了以碳酸盐岩、粉砂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普遍缺失沉积,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开始出现海陆交互沉积、陆相沉积,此后,再未受到海侵。至于中生代至第三纪地层,在实习区内除了出露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之外,其余均缺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沿现代河谷及盆地分布。具体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系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群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淤积韵律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以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首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淤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淤积接触瓜葛。厚91米。
2、景儿峪组
首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1个完备的韵律,具有海侵淤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瓜葛。其分界标记是其底部黄褐色或者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淤积。厚38m。
(一)寒武纪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杰出,东群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首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淤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白馍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瓜葛,分层标记十分较着。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形成晶体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二、古生界
2. 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进入境内粉碎和构造粉碎,出露零星,东群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边界较着,与毛庄组的分界因此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记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明靠得住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 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力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首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色彩比白馍组页岩的色彩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群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边界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者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因此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记。厚101m。
5 . 张夏组:
遭到覆盖和粉碎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险些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 288高地以东的山梁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似,比力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边界较着,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险些每层都可以采到。首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不决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首要有:蒿里山虫不决种、长山虫不决种、状氏虫不决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摆布。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不异,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首要岩
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较着。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因此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记层。厚92m。
(二)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首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流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记因此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淤积。首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不决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记,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相符,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淤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碳酸镁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边界十分较着。碳酸镁岩具”刀坎痕”。层厚 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门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备淤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相符,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淤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力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首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构成,是海陆交互相淤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较着,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叠系
1.山西组
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1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池沼淤积。首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不决种、带科达、非常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瓜葛。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构成。属湖泊相淤积。首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3.上石盒子组
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浅灰色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端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瓜葛。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1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首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瓜葛,两者可以从色彩上区分。厚 150m以上。
(五)中生界三叠系
1、黑山窑组
属上三叠统,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含砾、炭质页岩、粉砂岩及煤线。含有大量的植物和少量昆虫及双壳类化石,属湖泊相沉积,其中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滨岸沼泽沉积。黑山窑村西有出露,角度不整合接触于下伏石千峰组。厚162m。
(六)中生界侏罗系
1、北票组
下侏罗统。下部: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页岩;上部:以粉砂岩,灰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底部为砾岩。根据岩性和化石特征分析,本组属于冲积扇、湖泊、河流及沼泽沉积。黑山窑村西有出露,与下伏黑山窑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以砾岩的出现为标志。厚度493m。
2、蓝旗组
中侏罗统。下部:灰绿—黄绿色安山质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和火山熔岩,厚100m以上;中部以中性为主,安山质、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集块岩与火山角砾岩互层,厚400m;上部为中基性,黑绿色、紫红色、青灰色玄武质火山熔岩,集块岩互层,厚600m以上。与下伏北票组角度不整合,厚度大于1000m。
3、孙家梁组
上侏罗统。为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与下伏蓝旗组角度不整合,厚度350m。
(七)新生界第四系
石门寨地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纪零星分布,且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物,有胶结成岩,主要为河流冲积、洪积物,其次为坡积物和残积物,其中在河流冲积剖面中可见典型河流二元结构。同下伏岩系为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 岩石
一、 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一) 深成侵入岩
本区深成侵入岩分布在柳江向斜西侧和东南角。西侧上平山,杜庄,板厂峪属响山岩体边缘相,柳江地质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东南角蟠桃峪、燕塞湖一带属后石湖山岩体的一部分,为本次实习主要观测对象。
1后石湖岩体
后石湖岩体分布在山海关北4km,呈岩株状侵入于中晚侏罗中心式火山口中,面积45km2。主体岩性为斑状花岗岩,组成矿物有:正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及绿色不明
矿物,其中正长石含量约65%。肉红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为长石,半径10mm左右,基质1-3mm,块状构造,为酸性深层侵入。
2岩石形成时代的确定
岩体相对年代的确定依据:后石湖山岩体与本区上侏罗统孙家梁组以及区域上与之性质相同的昌黎岩体北东侧与上侏罗统白旗组(J3b)呈侵入接触,即可断定形成时代应在晚侏罗统形成之后,属燕山期侵入的。与区域上的白垩纪岩浆活动三个阶段的第二阶段相吻合。属燕山运动第三期侵入的岩体
。五. 浅成侵入岩
本区浅成侵入岩体规模不大。呈岩床,岩墙产出。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均有。现择其主要岩体描述如下:
1辉绿岩
辉绿岩呈岩墙,岩床,岩脉分布在潮水峪,石岭,亮甲山,鸡冠山等地。侵入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质岩中。 辉绿岩:呈灰黑色,灰绿色或黑灰色,镜下鉴定为斑状结构或无斑细粒——隐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灰绿结构至隐晶结构。个别具球粒结
构。气孔构造。
2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呈岩株,岩枝,岩脉产出。如分布在东部落南,浅水营——上花野的岩枝,潮水峪,沙河寨,285高地的岩脉或岩株。潮水峪见有三条闪长玢岩脉沿北西向断裂充填。岩脉一壁平直,一壁舒缓波状,延伸较远。沿走向NW290方向侵入于下古生界上寒武统至下奥陶组地层中。明显晚于辉绿岩或灰绿玢岩形成时代。
3花岗斑岩
本区花岗岩斑岩主要分布在沙锅店东山,蟠桃峪,揣庄,赵家峪,小王山东等地。呈岩墙岩株状产出。在沙锅店, 小刘庄两处所见花岗斑岩岩性一致。风化面红褐色,新鲜面灰黄色,斑状结构。由肉红色钾长石,石英作斑晶,基质细粒。
(二) 喷出岩
分布广,厚度大,大于850m,分两期:中侏罗系,以安山岩为主,中性喷出岩,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晚侏罗系,以流纹岩为主,酸性喷出岩,斑状结构,有流纹构造,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 变质岩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张岩子村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绥
中花岗岩的一部分。本地出露的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形成于25亿年前左右。由于太古界为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变质作用程度很高,为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深变质岩。而浅变质作用形成的主要为板岩,千枚岩,片岩,原岩为泥岩。千枚岩有细变质矿物,有透露性。片岩以云母大量出现为特征。
第四章 构造
本次实习地区褶皱、断层、节理较多,所以研究各种构造现象为本次实习的一大重点。柳江盆地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和东西向断裂。下面逐一对观察到的褶皱,断层,节理进行描述:
一、 褶皱
华北克拉通内所形成的褶皱大体由三大构造运动形成。海西运动:活动时期为石炭纪至二叠纪,其主要为南北向挤压作用;印支运动:活动时期为三叠纪,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南北向的挤压作用;燕山运动:活动时期为侏罗纪到白垩纪,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板块,作用方向为北西西——北西,其作用方式既有伸展又有挤压。
(一) 柳江向斜
柳江向斜为一个近南北向不对称的短轴向斜,其大地构造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南缘。山海关隆起的范围包括遵化以东,锦州以西,山海关以北的三角地带。根据构造形态特征,该向斜可分为东翼区,西翼区,北部义院口区及西南部上平山区。以向斜南部的韩家岭至北端的板厂峪一线向斜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翼区,其他三个区位于西部。
(二) 义院口背斜
义院口背斜分布在义院口公路旁侧,核部为本溪组地层,两翼依次出露太原组、山西组。北翼岩层产状为360°∠44°,南翼岩层产状为193°∠25°。轴面产状为174°∠80°,枢纽产状为265°∠10°。背斜向东延伸,核部被闪长斑岩占据。由于核部地势高于两翼,核部被风化剥蚀为垭口。
(三) 吴庄背斜
吴庄背斜分布在张赵庄、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4.5km,宽度0.5km。背斜核部出露徐庄组页岩,枢纽向南倾没,为一系列强烈挤压的褶皱和逆断层两侧出露张夏组鲕粒灰岩和长风组泥质条带状灰岩。
该背斜北端被花场峪—王庄断裂,南端被吴庄—车厂断裂切割。在花场峪以北,背斜向北倾没。由于风化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的核部形成我们所到的垭口。核部为徐庄组,两翼依次为: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风山组有酸性岩脉充填。应为流纹斑岩,
呈灰白色、球粒结构。镜下见有粒度为0.03mm的微晶斜长石。吴庄垭口的东翼受南北向断层影响,地层倾角变陡,甚至出现直立或倒转。右翼具有小型的褶皱与断裂。
吴庄复杂断层褶皱形成了独特的“九龙地”现象。
(四) 柳江叠加褶皱
柳江叠加褶皱在黑山窑附近出露。组成该叠加褶皱的地层岩性为石千峰组含砾砂岩,其中便于测量的一翼产状为132°∠89°,近乎直立。推测该叠加褶皱的形成于燕山期,早期形成褶皱使地层倾斜,随后受到东西向的挤压,地层直立,扭转,形成了两期褶皱相叠加的现象。
二、 断层
本次实习地区的断层主要与褶皱相关。本区断裂构造有南北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以南北向断裂为主,其次是东西向。在断裂的活动强度和规模上,均表现为西强东弱;在断裂面力学性质上则表现为多期次构造叠加,具有复合断裂的特点。
(一) 潮水峪断裂带
该断裂在浅水营至北林子一段呈近南北向延伸,在石门寨东门126高地,断层向东倾,倾角为85°;西盘为张夏组鲕状灰岩和叠层石灰岩,东盘为亮甲山组灰岩。
在126高地北采石坑,可见断层面走向N25°E,倾向南东,倾角60°,断裂带宽15m。由东向西依次是正长斑岩脉、硅化角砾岩和石英脉。断裂带东侧见有10cm宽的裂缝,内见有断层泥,片理化及断面上的竖直擦痕,表明该断层张性活动后曾遭受过挤压。
在潮水峪一带,断层走向N20°E,倾向南东。上盘为凤山组泥质条带状灰岩,下盘为冶里组厚层灰岩。断层面无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现为舒缓波状。断面上镜面、竖直擦痕、阶步以及断裂带挤压透镜体等压性特征明显。该断层为早期东西向构造成分,后期为NNE向构造叠加,属先张后压的复性断裂。
(二) 吴庄——傍水崖断裂带
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断层面多向西倾斜。少数向东倾斜。倾角70°~8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
(三) 鸡冠山——汤河地堑
鸡冠山——汤河地堑。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
三、 节理
柳江盆地地区复杂的构造运动,各种褶皱断层的叠加,使节理现象极为普遍。
(一) 柱状节理
柱状节理为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多边形柱状体,柱体垂直于火山岩的基底面。
在板厂峪景区,可见大规模柱状节理。岩性为浅灰绿色,具斑状结构,斑晶2mm左右,多为长石、石英或云母,推断为安山岩与闪长玢岩过渡类型。广泛发育两组接近正交节理,产状一组305°∠85°,一组30°∠80°。该区柱状节理规模较大沿一条峡谷分布,形似竹简,因而这条峡谷被人成为“石简峡”(图)。
(二) 节理与岩溶作用
在砂锅店地区我们观察到许多灰岩沿节理方向被溶蚀的现象。其岩性为含较多泥质的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水流沿节理渗流而发生溶蚀,使之不断扩大,形成岩溶通道。另一方面,由于水流服从重力作用规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就会使已经发育的岩溶通道互相连接、沟通和拓展,最终发育成大型的通道系统与溶洞系统(图)。
第五章 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本次实习的秦皇岛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代表性区域,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
五. 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
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五. 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
五. 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校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五. 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
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灰岩。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五.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大约在海西晚期,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上,其侵蚀层位也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层位较高。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即本区晚东西向构造。
第六章 矿产
柳江盆地矿产以沉积为主。岩浆矿床和变质矿产不重要。沉积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用做玻璃原料的石英岩、冶炼用的白云岩等。其中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本区的矿产资源以铝土矿、煤、黏土矿等沉积矿产为主,石灰岩、砂岩、正长岩是制玻璃、水泥等的原材料。下平山处有重晶石、铅锌矿,有些地方有矽卡岩的铁矿。此外,可到处见到石灰岩采石常用做建筑材料和烧石灰。内生矿床规模不大,如上平山重晶石铅锌矿(规模很小,矿坑已废)及花场峪附近温泉堡花岗岩基接触带的矽卡岩钢铁矿点等。
五. 煤
煤是可燃有机岩矿床属外生矿床中的沉积矿产。煤的成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主要的含煤地层:上石炭统的太元组,下二叠统,下、中侏罗统。煤矿有柳江煤矿、长城煤矿等。
五. 耐火粘土
主要分布于向斜的东翼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内。由于受成矿条件的影响,层内常有相变。所以矿体多呈透镜体状且大小不等。主要开采区在半壁店及欢喜岭。规模较大。其他多为生产队作为副业而小规模开采。
五. 白云岩
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亮甲山的底部。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部分用来提炼金属镁,也可用作化肥、陶瓷、玻璃工业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五. 石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分布地区:上奥陶统的亮甲山组地层。石灰岩是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和冶炼钢铁的熔剂,也是制化肥、电石的原料,并广泛用于制碱、糖、陶瓷、玻璃、印刷等工业中。
五.重晶石
重晶石成板状或柱状晶体,呈致密块状或板状,粒状集合体,多为中、低温热液矿脉。分布地区:上平山。可作钻探用的泥浆加重剂,又可用制造优质白色颜料、涂料,在橡胶业、造纸业中用作填充剂和加重剂,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取各种钡盐及化学药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