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的五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
好看的的五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
手抄报的类型还是比较多的,数学手抄报就是经常会见到的一种。下面是小编找来的数学手抄报资料,一起来看下吧!
简洁的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内容:数学天才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数学手抄报资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学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我们周围,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就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
2.多动手试一试: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改变,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科书每一节都渗透这一课改理念,几乎每一节课的编排都有“试一试”或“做一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它。课堂前我们可以多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这对学好几何很有好处,有利于我们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比如,在学正方体展开图时,我们可以把正方体的展开图尝试都画一画,剪出这些展开图,并动手折叠,体验这些展开图是否正确。并试着总结它有什么规律,动手参与的过程也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动手体验对学生学好数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3.要学会不断总结经验,把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比如我们最近讲的一元一次方程 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要对比它们的解法的相同与不同;对于在利用方程(组)和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 ,它们的解题思想和解题的步骤是一样的,它们关键的区别是题目如果给的是确定的等量关系,那列的是方程(组),如果给定提不确定的那列的是不等式(组 ),如果我们这样一总结,那我们就清楚,什么情况列方程(组),什么情况列不等式(组)来解。当你养成了总结与对比,那你对学好数学就轻松了。
在初中阶段,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和记忆。也就是说初中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刚刚进入一个转型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度。当然,在其中时不管你采取的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多做练习,反复地去模仿去记忆,熟能生巧,那么我们的数学考试成绩一般都能达到80%以上的分数。但是,如果你要分数能更高更稳定,那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
的自我调整,自我总结的能力了。而在高中阶段,数学就更依赖于我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因为高中数学的内容远远大于了初中数学的内容,难度也陡增了N倍。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初中同样成绩的两个学生到了高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一个“渐入佳境”一个“穷途末路”。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我们要有意培养自学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应不能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