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文化的手抄报内容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习惯。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手抄报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的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的手抄报内容1
境界与知识
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可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小伙子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是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文化的手抄报内容2
潮汕茶文化
茶对潮汕人来说就像米一般不可缺,潮语“茶米”一称可见一斑。而潮汕人在饮茶的茶礼中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就像功夫里的武德一样,工夫茶里也有茶德。
【冲茶人】
俗称柜长,潮语“柜”与“县”同音,冲茶者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潮汕人请人喝茶时按照工夫茶的规矩,主人必须自己亲自冲茶,但无论是在家或做客,都不能让长辈冲茶。要么是比你低辈或和你同辈的人冲,要么你冲。
【洁器】
①茶具必须经常清洗,若留下茶渣则显得不干净;冲茶之前要用开水热罐、淋杯,第一是为了使茶具具有一定温度(冲茶时能保持茶香),第二以示清洁、干净来待客。
②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
【冲茶】
饮者多人,茶杯唯三,而斟茶也有讲究的,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①低,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对客人不尊敬;
②快,则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
③匀,则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盛茶,其名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实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让茶杯轮流筛,这样才能确保茶色浓淡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的尊重;
④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这样下一冲的茶才不会有苦涩味。除此之外,泡茶必须用热开水,用低温水冲茶,是对客人的大不敬;洒茶不能太满,俗语曰:“酒满敬客,茶满欺客”;茶味变淡,要更换
新茶,以表示敬客;所以喝茶间,如遇又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否则会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敬茶】
①端茶之初,必先谦让,以表互敬。
②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请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还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还得先敬客人和来宾,然后向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才可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
③让老者、尊者先端茶杯,示爱老敬贤,第一个端茶不能拿中间一杯,示礼貌;即便是老者、尊者,第一个端茶,也不能拿中间一杯,示爱幼。
④切勿以“却之不恭”为借口,每请必饮;如若人多杯少,则你喝一杯以后,就要谦让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谓“谦谦君子饮者风”了。
⑤客人喝茶时,不能用杯脚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轻放不出声,否则被视为不尊重主人,是“强宾压主”有意挑衅。潮汕工夫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其中茶礼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做人道理,茶工夫里以礼为先,它不止于茶席,也深植于潮汕人的心里。
文化的手抄报内容3
侗乡酒文化
侗家好酒,更好客。侗家人以酒待客是传统的风情民俗。侗家在待客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俗语叫“吃酒不论菜”。以示自己饭菜不丰,但情意真挚,请客人不要在意。说起侗家饮酒习俗,从人生的生、老、病、死,到婚嫁迎送;从建造亭、楼、桥、宅,到门、牌、碑、寺;从团体村寨之间的友谊,到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从生产中的耕、种、管、收,以节、令、时、尚等等活动,无不以酒设宴待客。有三朝酒、节日酒、庆典酒等等。侗家以酒待客,以酒交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酒宴,有不同的形式。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种:敬酒:敬酒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侗家的获杯酒,不是和客人一起喝,而 端起自己的酒杯敬客人喝,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一般情况下,主人对满桌客人,每人要敬一杯,特殊情况下也只敬为首的客人。反之,客人敬主人的酒也是如此。
换杯酒:换杯酒是宴席上主人与客人,亲戚与朋友通过饮酒谈心,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一种喝酒形式。宾主之间喝换杯酒以示敬意。宾主双方同时饮干对方的敬酒后,退回各自的酒杯,然后再干一杯,如此换了又退,退了又换,几道反复下来,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换酒。
交杯酒:交杯酒是宴席上主客之间感情交流进一步加深的一种敬酒形式。俗语说:交酒如交心。交杯形式是主人与客人各自端起自己的酒杯,主客手腕相交各自饮干自己杯中的酒。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喝交杯酒。
撑杯酒:撑杯酒是侗家宴席上较热闹动人的场面。它体现了主客之间主帮主,客帮客,客帮主,互相帮助的精神。在敬酒中,无论是主人向任何一位客人敬酒,还是客人向主方的任何一位亲戚敬酒,主客双方少则一人、二人,多则十人、八人,总之人数不限,都要来帮助自己一方向对方敬酒,帮敬的人叫“帮撑”,又叫“撑酒”。如果形成撑酒的局面,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先不能喝对方的敬酒,而要先喝对方的“撑酒”,“撑酒”喝完,再喝敬酒。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对“撑酒”不能拒绝,拒绝就是对撑酒者的不尊。对于不胜酒力者,如果有十人、八人过来撑酒,哪怕是对撑酒每杯舔一点点,也是表示对撑酒者的敬意,否则就会被灌得酷酊大醉。
转龙酒:转龙酒又叫换龙头。是侗家宴席上的又一热闹场面。转龙酒由主或主客任何一方的代表提议,提议人称为“龙头”。“龙头”提议大家喝转龙酒时,满席站起,端起酒杯,先由“龙头”带头喝,然后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喝过去。往右传时,“龙头”左边那人就是“龙尾”,往左传时,“龙头”右边那人就是“龙尾”。 “龙头”饮干后,依次一个接一个饮下去,如果"龙身"当中哪一人不干,就要受罚。喝转龙酒时因可左右转动,“龙头”可变“龙尾”,“龙尾”可变“龙头”,满席当中任何一人都可当“龙头”,也可当“龙尾”。如此反来复去,变化无穷。
团圆酒:侗家的团圆酒别具特色。它不象一般喝团圆酒,由主人提议,满桌频频举杯,大家一饮而尽。而是由主人提议,满席端起酒杯,由右边往下传递到后者的口边,乙喝甲的,丙喝乙的,丁喝丙的,如此下推。这时,主人要领呼:“大家来呀!‘满桌合呼’饮呀!呜呼!”这样满桌同干,一饮而尽。酒宴散席。
合拢酒:合拢酒是侗家村寨或家族集体接待贵宾的一种最高规格的酒宴。一般是在村寨或家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邀请上级贵宾和四邻来宾参加的庆典活动才进行。村寨举办的合拢宴酒,一般在团寨的鼓楼里摆设,家族举办的一般须比较宽敞的农户家的走廊里进行。酒席的摆设叫“拉长桌”。把十张八张方桌连在一起摆成一条长线,有的用宽木板一块连一块摆设。
合拢宴酒的酒、饭、菜都是村寨、家族各家各户把自家最好的米酒或苦酒、最好的糯米饭或磁粑,最好的'腌肉、腌鱼、酸菜或小炒,用竹篮或箩筐挑来,凑到一块共同摆设的,可以说是百家酒、百家饭、百家菜,各领风骚。合拢宴洒的规模是根据来宾的人数确定的,一般要求宾主人数为一比一的对等比例。主方还要安排一批姑娘站立一旁负责为来宾斟酒、敬酒、唱敬酒歌。规模大的上一、二百人,小的也有几十人。
合拢宴开始前,主人要在寨门外组织迎宾仪式,第一项,放礼炮(铁炮),凑笙歌,第二项在寨门或屋门前设“拦门酒”。第三项,献上一碗侗家油茶。此套程序完毕,方正式入席。合拢宴酒的座席安排一般是一宾一主间隔而坐,也可宾主面对面地坐。宾主坐定,宴席开始。先由主方村寨或家族中的头人代表致祝酒词,而后领头高呼“统统饮呀!”,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满桌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宾主正式餐饮。相互敬酒,相互交流谈心,结识朋友。席间,按侗家敬酒的六道程序相互敬酒,始而复返。喝到尽兴为止;敬酒姑娘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手捧酒杯--向来宾敬酒,并边敬边唱敬(劝)酒歌。侗家姑娘那情景交融的唱词和圆滑的音嗓使得来宾飘飘欲仙, “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合拢宴结束后,主人在鼓楼门口列队用鞭炮送客,对贵宾--“过筛”,即派七、八名男女青年把贵宾一一抬起来,在空中抛几次或者有的捉手,有的捉脚,将贵宾抬起在空中荡秋千,然后送贵宾上路。那个场面,真叫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文化的手抄报内容4
舞狮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有风筝、书法、围棋……其中一颗闪亮的珍珠就是舞狮,我今天就来介绍舞狮吧!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很多地方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用彩布做成的,每头狮子都有两个人来表演,一人狮头,一人狮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
舞狮是在佛山起源的。据说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如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因为它每逢过年时就出现,所以人们把它称呼为“年兽”。乡民们决定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样子,再集齐勇士数十人,手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埋伏在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等年兽出现时,击打乐器发出“咚咚”“蹡蹡”等声音,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很惊骇,立刻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
为了庆祝纸扎兽头及驱赶年兽的功劳,人们便在春节的时候将它拿出来舞动,并把它命名为舞狮。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越传越广,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文化之一。
文化的手抄报内容5
正月初三习俗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汉族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习俗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汉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民间传说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汉族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民间故事
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借口;再者,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它的行事;至于过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汉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文化的手抄报内容6
春节文化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已经很少能真正感受到春节文化的氛围了,因此,年越过越简单了,有些风俗习惯甚至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还可能知道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贴年画”……可是现在的孩子除了知道过年会有“压岁钱”外,其他却知道得很少。因此,把春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习俗继续流传下去也是中国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很重要,但做起来绝不困难。
其实,每个春节传统习俗都是一个故事,而孩子最爱听的就是故事,如果父母能在春节时把“春节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必定会引起孩子的浓厚兴趣。如果,父母能让孩子参与写春联、包饺子等活动,一定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春节,原来该这样过”的感受。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载,1879年已有一种烟花,可以放出人的轮廓样子来。现在又有用电脑控制燃放的烟花,但我还是觉得“洋务不及国粹”,要不然各国何以争相到湖南浏阳去买烟花呢?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刚实行“禁放”的时候,很多人还真不习惯,有的人为此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举家开车到乡下去放炮。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呢!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
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听起来觉得饺子怎么会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产落后烹调原始的情况下,饺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贵贱无分。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皇族女儿)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光绪皇帝夫妇来拜年也是赐给“煮饽饽饺子”。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历史,驰誉南洋欧美不衰,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大喜,称为“阖闾大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古代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古籍载“画虎于门”、“贴画鸡于户上”。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称之为纸画。
到了明代,开始有了“年俗画”的记载,但仍不叫年画。直到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搞“改良”,改良派提出年俗画应该配合社会改革,首选提出“改良年画”的主张。随即,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鸦pisn、兴办学堂、女子自强等内容的宣传画,称为“改良年画”。从此,年画的称呼才使用开来。从清代中叶开始,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二十年代初,上海开始出现用胶板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宣传广告。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裔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年画。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